#東北能有多好喫#
聲明:本內容已开通全網維權,嚴禁抄襲、復制或搬運,一經發現,必追責。
吉林,地處中國東北之隅,山川壯麗,物產豐饒。
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滿、朝、蒙等各族文化交織融合。飲食以清淡、健康、營養爲主,而又不失口感與色香味之佳。
吉林大米、玉米,名揚四海,爲吉林菜餚之基石。其菜餚多油大、鹽多、菜碼大,符合大衆口味。
農家菜餚,如熗拌菜、家常涼菜、醬沾菜等,做法簡約,味道醇厚,盡顯吉林之淳樸民風。
而滿族之八大碗、朝鮮族之冷面、辣白菜等,更是民族風味之典範,令人回味無窮。
更有長白山珍宴,集人參、鹿茸、熊、飛龍、雪蛤、松茸蘑等數十種珍品於一席,蔚爲壯觀,實爲吉林飲食文化之巔峰之作。
吉林之飲食,亦講究火候,烹調技法多樣,以溜、爆、燒、扒、烤、醬、燉、拔絲見長。
其菜餚醇厚香濃,軟嫩酥爛,清淡爽口,濃淡葷素分明,香辣味、五香味、甜鹹味、甜酸味等口味各異,滿足不同食客之需求。
如清蒸白魚,鮮美異常,自古便是吉林之名菜。
又如白肉血腸,白肉薄如紙帛,血腸脆嫩綿軟,熱湯鮮香味醇,佐料五味俱全,食之令人陶醉。
更有紅扒豬手,色澤紅亮,軟爛脫骨,柔韌醇香,濃而不膩,實爲吉林傳統風味之佳作。
吉菜汲取魯、川、粵菜之精華,融合滿、朝、蒙等民族菜點之傳統技藝,形成了名菜、名點、名小喫和名宴爲主體的基本框架。
其注重利用吉林特產原料和綠色食品原料,講究火候,擅長勺工,色香味俱佳,令人嘆爲觀止。
來吉林喫什么?當地人推薦10種小喫,價不貴,滋味美,地道東北味。
1:延吉冷面。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的特色,不僅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更是馳名中外的傳統民族食品,深受食客們的青睞。
其歷史源遠流長,雖具體起源已不可考,但流傳着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爲長白山美景所迷,常下凡嬉戲,一次偶遇白衣秀士相助,爲表謝意,精心調制了冷面相贈,從此冷面便流傳人間,並被賦予了“長壽面”的美好寓意。
大約在19世紀末,冷面隨朝鮮族遷入中國東北,逐漸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風味,延吉冷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延吉冷面以蕎麥面爲主要原料,輔以牛肉湯或雞湯,佐以辣白菜、肉片、雞蛋、黃瓜絲、梨條、蔥絲、辣椒等多樣配料,講究現喫現壓,面條筋道爽滑,湯底清澈冰涼且酸甜可口。
其制作工藝頗爲講究,需先將牛肉整塊燙煮後,加煮肉料慢燉至爛熟,撈出切片,牛肉湯過濾放涼備用;
再將蕎麥面煮熟撈出,用冷水衝涼後,放入盛有牛肉湯的面碗中,面上再精心鋪上泡菜絲、水梨片、蛋皮絲、牛肉片等,最後澆上一勺冰涼酸甜的湯料。
這一碗色澤誘人、配料豐富的延吉冷面,不僅賞心悅目,更令人垂涎欲滴。
其風味獨特,口感層次豐富,既有牛肉湯的醇厚,又有泡菜的酸辣,更有水果的甘甜,五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2:伊通燒鴿子。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特色。
其歷史可追溯至天聰十年(1636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之悠久歷史。
據傳,此美食之誕生頗具傳奇色彩,乃御廚肇虞曦誤將原鴿投入烹制飛龍之鍋中,太祖食後大爲驚奇,贊其鮮嫩可口,骨裏透香,燒鴿子食法由此流傳开來。
伊通燒鴿子,精選優質淘汰信鴿爲原料,經過宰殺、清洗、醃制等繁瑣工序,再以祕制配料醃制入味。
而後,將鴿子包上錫紙,埋入炭火中燒至七八成熟,再取出用炭火明烤,直至外皮金黃酥脆,肉質鮮嫩多汁。
更有甚者,採用獨特技法,以煨湯大缸吊烤,或以黃泥裹住鴿子慢烤,直至鴿肉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伊通燒鴿子,形態飽滿,着色暗紅,外皮酥脆,內裏肉質鮮嫩,香氣撲鼻,宛如藝術品般精致誘人。
品嘗伊通燒鴿子,初入口便能感受到外皮酥脆與鴿肉鮮嫩的完美融合,肉質細膩多汁,香醇濃鬱,祕制調料之獨特風味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其口感層次分明,既有炭火炙烤的焦香,又有鴿肉本身的鮮美,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
伊通燒鴿子,以其獨特的風味、精湛的制作工藝,成爲了八方來客“到伊通必喫、返程必帶”的地方特產美食。
3:雞湯豆腐串。吉林長春的特色小喫。
雞湯豆腐串的歷史悠久,其品牌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由回族人韓在發先生創造。
韓在發先生憑借勤勞與智慧,經多年潛心研制,創造出極具東北清真飲食特色的雞湯豆腐串。
這道美食經過半個世紀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爲吉林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作品,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2021年,豆腐串制作技藝被選爲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在“傳統技藝”類項目中。
雞湯豆腐串的制作方法並不復雜,卻需匠心獨運。
主料爲雞骨架與幹豆腐(有些地方也稱豆幹或豆皮)。將雞骨架冷水下鍋,加入蔥、姜、八角、香葉等調料,小火慢燉至湯色濃鬱。
與此同時,將幹豆腐切成方形,卷成卷,用牙籤串好。待雞湯燉好後,撈出雞骨架及調料,加入適量的鹽、雞精、白胡椒粉調味,再將豆腐串放入雞湯中小火燉煮,使其充分吸收雞湯的鮮美。
最後,盛入碗中,撒上香菜末、蔥末,淋上蒜汁、辣椒油,一碗熱騰騰、香氣撲鼻的雞湯豆腐串便完成了。
品嘗雞湯豆腐串,口感鮮美,豆腐串柔軟可口,吸收了濃鬱的雞湯味道,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鮮美無比。
其口味鹹鮮適中,既有雞湯的醇厚,又有豆腐的清香,再輔以香菜、蒜汁、辣椒油等調料,使得味道層次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4:煎粉。其歷史源遠流長,始創於吉林市,並早期傳入長春等地,但吉林市的煎粉以其正宗風味而聞名遐邇。
煎粉與長春的炒粉雖同源,卻在烹制方法與口味上各有千秋,吉林的煎粉更注重粉塊的完整與火候的把控,使其色澤偏灰而更顯質樸。
煎粉的制作,需精選澱粉(最好是紅薯澱粉或綠豆澱粉),加工成粉坨後,切成邊長3釐米左右的立方體。
平底鍋上熱油,將粉塊輕輕放入,適時翻面,直至粉塊完全熟透,變得晶瑩剔透,外層金黃酥脆,宛如果凍般晶亮。
品嘗煎粉,其口感清爽,外皮脆而不硬,內裏軟而不生,勁道十足。
一口咬下,調味汁的鮮美被粉塊充分吸收,入口鮮美,滋味醇厚。
煎粉不僅口感獨特,更富含營養價值。
5:李連貴薰肉大餅。乃吉林省四平市之瑰寶,亦是外地旅人探尋吉林美食之必嘗佳餚。
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河北灤縣柳莊人李廣忠(乳名連貴)在梨樹縣始創,距今已逾百年。
李連貴在老中醫的指點下,以十余種中藥煮肉,使得薰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其香氣沁脾,日食夜嗝,留香悠長。
配以金黃酥脆、層層分離的大餅,二者相得益彰,食客無不交口稱贊,從此“李連貴薰肉大餅”名揚四海。
李連貴薰肉大餅之產地,首推吉林省四平市,然其美味已遠播全國,乃至海外。
其形態之美,令人賞心悅目:大餅圓如滿月,皮面金黃,層層分離,外酥裏軟;薰肉則色澤誘人,肥瘦相間,入口即化。
其制作方法頗爲講究,需先將精選豬肉以中藥配方煮制,再以煮肉之湯油加面粉、調料調成軟酥,抹於餅內,使其起層,便於夾肉而食。
餅與肉之結合,渾然天成,再輔以甜面醬、蔥絲,更添風味。
品嘗李連貴薰肉大餅,口感酥軟鹹香,滋味濃鬱。
薰肉之香,與餅之酥脆,相得益彰,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再配以一碗小米綠豆大棗粥,解膩又養胃,實爲集美味藥膳於一體的佳餚。
其口味獨特,既有中藥之香,又有肉之醇厚,再輔以餅之酥脆,使得每一口都充滿了層次感,令人回味無窮。
如此美味,難怪能成爲吉林之特色小喫,吸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嘗,流連忘返。
6:新興園蒸餃。新興園餃子館創業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歷史悠久,至今已有逾百年之積澱,被譽爲“中華老字號”“百年老店”,總店坐落於吉林市河南街中段。
其招牌“圓籠蒸餃”由創始人董世昌家傳祕制,後由山東面點師王兆吉、王兆元兄弟引入並改良,將圓籠蒸餃發揚光大,成爲吉林本土餃子品牌的代表之一。
新興園蒸餃形態美觀,個頭均勻,皮薄發亮,筋道十足。
其制作工藝頗爲講究,需將精粉用开水燙熟拌成雪花狀,揉成面團,再用特制的雙杖擀皮,雙手之力使面劑在兩個擀面杖下旋轉,轉眼即成面皮,狀如圓月,薄厚一致,大小均勻。
餡料則精選前槽精肉,用雞湯和骨頭湯和餡,加入多種調料,攪拌至肉餡成糊狀,再配以白菜等蔬菜,鮮美無比。
蒸餃擺放於竹屜內,汲取竹香,蒸制十分鐘即可出鍋。食用時,佐以蒜泥、醬油、醋等蘸料,更添風味。
新興園蒸餃口感鮮美,湯汁豐富,滋味醇厚,皮薄餡大,筋道多汁,咬一口,湯汁四溢,滿口留香。
其口味多樣,既有經典的豬肉大蔥、豬肉酸菜,也有創新的驢肉、羊肉香菜、特色蝦爬子餡等,滿足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
7:長春醬肉。長春醬肉歷史悠久,源於長春市,已有幾十載春秋,是吉林省的代表菜之一。
其產地長春市,地處東北平原腹地,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爲長春醬肉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長春醬肉形態飽滿,色澤油亮,肥瘦相間,瘦肉不柴,肥肉不膩,觀之令人食欲大增。
其制作方法頗爲講究,需選用上好的五花肉,經過精細切割,再配以特制的醬料和香料,醃制數小時,使其充分入味。
而後,將醃制好的豬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慢火燉煮數小時,直至肉質酥爛,香氣四溢。
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可加入姜、蒜等香辛料,增添風味。
長春醬肉的醬料制作獨特,採用多種調料的組合,使得菜品具有濃鬱的香氣和鮮美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長春醬肉口感細膩,肉質嫩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滋味醇厚,鮮美爽口。
其口味醬香濃鬱,帶有淡淡的香料氣息,令人陶醉。
每一口長春醬肉,都蕴含着長春人民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是品味東北美食文化不可錯過的佳餚。
8:松原蒙古族餡餅。無疑是外地人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此餅源自吉林省松原市,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
最初,蒙古族人民爲了便於攜帶,創作了這種便攜式食品。
松原蒙古族餡餅的制作過程頗爲講究,需精選優質面粉,經過揉面、擀面、切面等一系列精細工序,和成圓餅狀。
餡料則多用牛肉、羊肉,輔以洋蔥、胡蘿卜、豆腐等配料,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鹽、醬油等調料,剁得細碎如雞粉,以確保口感細膩豐富。
將餡料置於面餅中央,合攏餅皮,用手掌輕輕壓扁,再將其放入平底鍋中,煎至兩面金黃,餅面上油珠閃亮,形如銅鑼,外焦裏嫩,香氣撲鼻。
品嘗松原蒙古族餡餅,仿佛是在品味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其色澤金黃,餅皮薄而透明,透過餅皮可見餡料中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
咬上一口,面餅的細膩與彈性與餡料的豐富口感交織在一起,肉香四溢,菜香撲鼻,令人回味無窮。
其口感香甜,富含碳水化合物,既滿足了味蕾的需求,又帶來了視覺的享受。
9:打飯包。此道佳餚源自東北,尤其在吉林地區流傳甚廣,深受當地民衆喜愛。
據傳,打飯包的誕生與努爾哈赤有關,士兵們爲了便於攜帶和快速進食,便發明了用當地豐富的白菜葉包裹米飯和鹹菜的方法。
打飯包形態獨特,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其制作材料豐富多樣,包括大米、小米、大白菜葉、香菜、小蔥、大醬、雞蛋、土豆等。
制作時,需將大米與小米燜成二米飯,再將大白菜葉、香菜、小蔥洗淨控幹水分備用。
土豆則需搗碎成泥,加入雞蛋醬拌勻,形成土豆泥。
隨後,取一張大白菜葉,放上二米飯、土豆泥,再撒上切碎的小蔥、香菜,包成四方包袱狀,兩手捧着即可享用。
品嘗打飯包,其口感層次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大白菜葉的清脆與二米飯的軟糯交織在一起,土豆泥的綿密與雞蛋醬的濃鬱相互映襯,再加上小蔥的辛辣與香菜的芬芳,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味着東北大地的風土人情。
這打飯包,既滿足了味蕾的享受,又帶來了心靈的慰藉。
10:長春蹄花絲。吉林長春的特色小喫,是外地遊客來吉林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此小喫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宋代,彼時僅爲達官貴人所享用,直至清朝末年,才逐漸普及至尋常百姓家。
長春蹄花絲以豬蹄爲主要原料,輔以豬的皮、耳、嘴等部位,經過煮、薰、炸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制作過程中,需先將豬蹄去骨、刮淨肥膘,放入滷湯鍋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後包裹成圓柱形,再次入鍋煮制。
待其冷卻後,用快刀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最後淋上小磨麻油或辣子油,色澤棕紅透明,筋脆不膩,清香爽口。
其形態精致,肉絲細如發絲,成品宛如藝術品般令人賞心悅目。
口感上,蹄花絲外皮酥脆,內裏肉質鮮嫩多汁,筋道而不失彈性,味道香醇,令人回味無窮。
長春蹄花絲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更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長春,蹄花絲被視爲吉祥之物,常用於招待貴客和慶祝重要節日。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
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