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我們就寫過兩期配料表科普,幾年過去,买東西看成分,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基本共識了。
可是,在大家越來越關注食品成分的同時,商家的營銷話術,也變得越來越有迷惑性。文字遊戲玩得飛起,买東西一不小心就掉進坑裏……
315剛過,今天就來更新一期實用指南,聊聊食品標籤裏的各種門道,以及我們每天买买买、喫喫喫,積累下來的實用避坑經驗。
學會之後,你也能透過花哨廣告語,輕松識別各路產品的真面目。歡迎大力轉發家庭群,一起省錢避雷!
一個說明:注重配料表並不代表反對添加劑,我們只是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食品標籤背後的門道,更好地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01
“風味”二字的隱藏大坑
先來講講食品命名的一個常見套路:XX味的酸奶、飲料……配料表裏不一定含有這種風味食材!
按國家規定,包裝食品裏的某種風味,如果來自香精,不能直接用這種配料的名稱來命名。
也就是說,如果一款調制乳的名字叫“草莓牛奶”,那么,它的配料表裏必須得有真·草莓。
如果牛奶裏沒有草莓,而是用香精調配出草莓風味,它就只能叫“草莓味牛奶”,多一個字,味道就差很多……
這條規則,也適用於很多其它食品,熟悉之後可以避开不少陷阱。
比如,“牛肉風味丸”其實是雞肉(摻了一點點牛肉)做的:
“蝦味餃”裏有雞有豬有魚,就是沒有蝦:
所謂“藍山風味”、“哥倫比亞風味”咖啡,跟藍山和哥倫比亞也未必有什么關系……
所以,看到名字裏有XX味、XX風味這樣的表述,就得多留個心眼,確認一下配料表裏究竟有沒有相關原料,避免踩雷。
但也有很多用了真實食材的產品,會用“XX味”的產品名,還是得結合配料表來看
02
產品名稱,也有滿滿信息量
關於產品名稱,國家有這么一條規定:預包裝食品的標籤上,必須標出能反映食品真實屬性的名稱。
而且,這些名稱不能由商家自己亂起,不同分類是有規定的!很多時候不用費勁去看配料表,掃一眼產品名(或者產品類型),你就能知道它的大概水平。
比如,當你想买果汁的時候,一定先看看產品類型:
只要帶“飲料”兩個字,就不可能是純果汁。要是有“果味”、荔枝味、草莓味之類的字樣,你就知道它的水果含量不會有多高。
類似道理也適用於果凍,有些“果味果凍”裏是一點真水果也沒有
奶制品也是一個道理,真正屬於純牛奶、純酸奶的,只有這幾個名稱:
在此基礎上,加了點糖、果醬、營養強化劑等原料的牛奶/酸奶,都得叫“調制乳”和“風味發酵乳/酸乳”,其中的牛奶/酸奶含量,必須達到80%以上。
除此之外,所有名稱裏帶“飲料、飲品”的,無論名字起得多花哨,牛奶含量基本都沒多少……
還有各種莓果幹、木瓜幹、芒果幹……只要它的產品名稱或類型,帶着“蜜餞”、“果脯”、“涼果”這幾個字,就一定加了糖或鹽之類的調料。
只有不加其它原料的純水果幹,才能大大方方地在包裝上自稱“果幹”。
還有“巧克力制品”的純度不如“巧克力”高:
巧克力含量大於25%,就能叫“巧克力制品”了
“火腿豬肉罐頭”的肉含量等各項指標,一般比“火腿午餐肉罐頭”更好:
這個區別,是寫在午餐肉罐頭的國標裏的。罐頭外包裝一般也會在顯眼處印上自己是“火腿豬肉”還是“火腿午餐肉”。
get這個技能之後,很多時候只要站在貨架前掃一眼,心裏就初步有數了!
03
執行標准,幫你快速篩選產品
在國內生產的食品,都得有相應的執行標准,其中也藏着一些值得一說的門道。
比如大米,國家在通用標准之外,還給幾個地理標志產地的大米,設置了單獨的標准:
所以,想要买五常、盤錦等幾款地理標志大米,記得核對一下執行標准。像有些包裝上帶“五常”字樣,執行的卻是通用標准,品質可能就沒那么好。
但有些品質不錯的小衆產地大米,或者進口大米,因爲沒有單獨的標准,也會用普通大米的執行標准。所以得結合產地來看,通用標准並不代表品質一定不好。
买醋也一樣,在通用標准之外,幾個名產地也有自己的標准:
比如山西老陳醋,對產地、原料、工藝、陳釀時間等等等,都有更嚴格的規定。(戳鏈接回顧我們寫的买醋指南)
同一個山西醋企,便宜的產品用的是GB/T 18187的通用標准,20元左右的高端线,才是山西老陳醋的標准,味道明顯不一樣!
還有各種賣得很貴的“寶寶零食”、“寶寶調料”,其實水挺深的。按國家規定,嬰幼兒輔食、營養補充劑之類,只有以下幾種國標:
在這些國標以外的各種“寶寶食品”,究竟適合多大的寶寶喫,全憑商家自己說了算。
比如某款“兒童醬油”的鈉含量,比我們推薦過的輕鹽醬油鈉含量更高,價格還足足貴了五倍……
左:某牌兒童醬油,右:六月鮮8克輕鹽醬油
某款號稱給小寶寶磨牙的米餅,執行標准是“膨化食品”,還加了(含有不少遊離糖的)濃縮梨汁:
04
配料表,也可以“美化”得很健康
都說配料表“越短越好”,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看起來很“短”的名字,實際上可能是成分復雜的復合配料。
比如大家熟悉的醬油、豆瓣醬、辣醬,各種果脯、蜜餞、果醬……都是常見的復合配料。
爲了避免配料表太冗長,國家規定,有國標的復合配料,添加量不超過總量的25%,可以不用標明具體成分。
像這裏的火鍋底料、香辛料、醬油、郫縣豆瓣、黃豆復合調味醬、蠔油、雞精等都是復合配料,要展开來寫確實太長
但是,有些商家就會利用這個規定,故意把配料表打扮得特別幹淨。
像這款號稱“零蔗糖”“零代糖”的酸奶,卻用果醬增甜,至於醬裏有沒有額外加果糖葡萄糖之類的成分,是不需要告訴消費者的……
這款果醬的藍莓+黑加侖含量是32%,猜猜剩下68%都是些啥?
還有某款宣稱配料表“極簡”的面包,其實用了面包預拌粉:
要是名字比較少見的復合配料,更容易讓人踩坑。
某款號稱“無蔗糖”的奶貝,配料表裏確實也用了木糖醇,看起來很適合控糖人群。
也真的有不少人因爲“無蔗糖”的宣傳,特意买給老人、小孩喫
但它的“含乳食品基料粉”,實際上是復合配料,商家爲了模糊具體成分,還用淺色小字印刷,要仔細看才能發現,基料粉的成分第一位就是“葡萄糖漿”:
要是添加量少一些的復合配料,不展开標示,真的很難判斷裏面加了啥……
像“調制乳粉”、“酸奶粉”裏,都有可能添加額外的糖、香精等各種成分。
如果擔心復合配料裏的隱藏糖、鹽等成分,記得多看一眼營養成分表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鈉含量,能說明很多問題。
以奶制品爲例,在不加水不加糖的情況下,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約是5g/100g左右,如果超出太多,說明添加了糖或澱粉
美化配料表的另一種套路,是把大家排斥的東西,替換成一些聽起來更“天然”的原料。
比如,消費者不喜歡在配料表裏看到“白砂糖”,商家就改用濃縮梨汁、煉乳、麥芽萃取物……
名字跟糖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本質上都是增加甜味的遊離糖。
某些強調“自然鮮”的調味料,配料表裏的“酵母抽提物”,其實也是額外添加的增鮮劑。
有的午餐肉宣傳“無澱粉”,其實是用蛋白粉代替澱粉的作用,實際肉含量,不一定比用澱粉的午餐肉更高。
午餐肉裏添加少量澱粉或蛋白粉,主要是爲了保留豬肉水分,讓口感更多汁。
也不是說這些復合配料、額外添加有多不好,只是,自稱“天然”、“健康”來引流的同時,又遮遮掩掩地用各種添加,這操作多少有點雞賊……
再往深一層看,“美化”配料表的風氣,背後折射出的,也許是社會上越來越嚴重的熱量焦慮、添加劑焦慮。
現代食品工業要是離了添加劑,根本發展不起來。可當正常、合理的添加,都被輿論打成“科技與狠活”,自然有更多商家爲了迎合潮流,把“掩飾添加”視作一條更容易實現的捷徑。
說真的,比起挖空心思粉飾過的“短”配料表,那些坦坦蕩蕩,把成分都標識清楚的“長”配料表,其實還更讓人安心一點吧?
很多添加劑有協同作用,兩種添加劑配合使用,效果更好,總用量更少;如果只是爲了讓配料表“更短”而只用一種添加劑,它的總用量反而可能更高
05
最後,聊幾個網購容易踩的坑
我國對食品標籤、廣告的各方面規定,已經算非常嚴格的了。但在電商平台上,還是防不住一些商家鑽空子挖的坑。
比如冷藏的高溫殺菌乳,不能宣傳自己是“巴氏殺菌乳”或“鮮牛奶”,就把關鍵詞改一改,寫成似是而非的“巴氏新鮮牛奶”:
沒有按嬰標生產的零食,不能在產品名裏提到“嬰幼兒輔食”。爲了增加搜索曝光,他們就故意在標題裏加上“送嬰幼兒輔食食譜”:
不仔細看,真會覺得它就是給嬰幼兒喫的!
詳情頁裏的配料表,也不能隨便信。就說這款自稱“健康”的陳皮軟糖,詳情頁裏,把陳皮、山楂等幾樣食材都排在前面:
但,注意到那個“等”字了么?再去翻翻產品的真實配料表,你會發現,前幾位配料都是糖、水和卡拉膠,真正的陳皮、山楂、薏仁含量加起來就4%……
所以,如果對成分有要求,記得跟客服要完整配料表,或者找找买家評論裏有沒有背標照片,了解清楚再下單。
此處誇誇叮咚买菜,商品圖後面都會放上詳細配料表!
好啦,今天的配料表小課堂就上到這裏,大家在买東西時還有什么經驗或疑問,歡迎給我們留言分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