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汾青基地(一期)2萬噸原酒釀造項目开工儀式舉行。該項目總投資14.80億,佔地面積412.71畝,投產後可實現年產原酒2萬噸、大曲10080噸,原酒儲量20580噸。
近年來,名優白酒進入“擴產潮”,擴產增量幾乎成了白酒品牌價值凸顯和產銷兩旺的標配。雖然市場消耗的速度往往追不上酒企擴產的速度。
2020年,汾酒原酒產能10.27萬噸,當年實現營收139.96億,淨利潤31.06億;2023年,汾酒年產能翻番達22.42萬噸,該年營收319.28億,淨利潤104.38億。
三年時間,汾酒產能擴大至原來的2.18倍,基本與其營收2.28倍的規模增長相適應,就利潤而言,2倍多的產能增加換來的是3.36倍了利潤收益。
增長與增收規模相匹配,可能有且僅有汾酒成功做到了。
汾酒擴產,首先要解決全國化市場供應上的產能不足
從多份財報來看,汾酒持續多年的全國化布局正迎來豐收。
2019年,汾酒“渡江”營銷布局开啓,將江浙滬皖粵等南方5省35城劃爲核心市場;2020年起,逐步搭建起“31個省區+10個直屬管理區”的營銷組織架構;2022年,汾酒全國市場可控終端網點數量已突破112萬家。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省外銷售收入193.53億,佔比在六成以上。再看其全國經銷商數量總計4368家,其中省外經銷商3543家,佔比更是高達81%以上。
而且,無論是省營收規模還是經銷商數量,省外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省內,且在汾酒全國化最終布局完成之前,省外市場極大概率將呈現出加速度的趨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汾酒全國化加速推進之下,其市場需求也將階段性陡增,這意味着,在那之前汾酒必須提前做好產能、儲能上的准備。
加快產能建設,以備全國化市場供給之需,避免出現全國化下產能不足的情況,這是汾酒擴大產能的第一要義。
除了前述南方核心市場建設成效突出,汾酒還加大了對河南、山東、內蒙古、北京、陝西等傳統優勢市場的精耕力度,並成爲省外市場銷售增量的“造血池”。
有業內人士分析,2023年汾酒在省外有9個10億級以上市場,河南以25億規模位列第一,成爲汾酒“第二根據地市場”,其次是山東(22億)、河北(20億)、北京(13億)、廣東(12億)、江蘇、天津、內蒙(11億)、陝西(10億)。
同時,汾酒還在加大對川渝雲等西南機會性市場的拓展力度,未來將進一步實現對全國市場的全面覆蓋和均衡發展。而這所有“攻城”行動,都需要產能的先行支持。
4個百億大單品,如何才能保證“四輪絲滑驅動”
汾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汾酒銷售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永踊在近期舉辦的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預計在未來2-3年間,汾酒將有望形成4個百億大單品,即玻汾、青花20、老白汾、青花30。”
目前來看,青花20已實現百億規模,去年玻汾創收85.4億,隨着玻汾進一步放量,玻汾突破百億都指日可待。
年報顯示,汾酒2023年產能22.42萬噸,同年銷售量達20.57噸,產銷基本持平。這意味着,以目前的產銷情況來說,汾酒的產能遠不能支持另外兩個百億大單品的建設。
玻汾、青花20、老白汾、青花30四個百億大單品“四輪驅動”的前提,也是產能。
2023年,汾酒青花系列銷售額達146億,其中青花20銷售額既已突破百億,則其余的青花系列產品總計銷售在46億元左右。有人據此估計,青花30銷售額約在40億左右。也有人提出質疑,考慮到青花25在山西市場規模可觀,青花30銷售額可能在20-30億之間。
另有河南某大商表示,2024年老白汾、巴拿馬有望實現80億體量。所以,不管是青花30還是老白汾,其目前的銷售規模距離百億大單品還有不小的距離。
照此邏輯,我們所談的不是战術實施的“距離”,即青花30、老白汾會否成爲百億大單品的充分條件,而是與百億大單品供需上的“距離”,在這一情況下,產能、儲能是必要條件。
玻汾2023年銷售額達85億,銷量近2億瓶,一瓶姑且按0.5千克酒重計算,2億瓶玻汾大約需要10萬噸酒,將近消耗年產能的一半,而且這還是提價後的、准百億的玻汾所需的量。
2023年,玻汾銷量急速上升,在產量固定的情況下,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廣東省份一些市場已出現玻汾貨源緊缺現象,玻汾產能不足與需求擴大的矛盾凸顯,擴產能“穩玻汾”被提上战略重點。
石家莊一經銷商表示“擴產擴建會解決很多問題,不只是玻汾,還有竹葉青、白玉汾等。”對於定位大衆用酒的老白汾來說,同樣也屬於用銷量換規模的存在。在今年6月舉行的汾酒銷售公司經銷商大會上,更是明確老白汾系列定位:是汾酒衝擊500億的腰部核心“力量”。
可是,只有中低端酒對基酒產能有要求嗎?汾酒的中高端產品同樣需要充足基酒產能供應的保障。
據《汾酒通志》介紹,汾酒優質酒和合格酒的比例一般爲1:9,優酒率10%,特優率(即青花汾的基酒率)一般6%至8%,而且這一比例基本恆定。截至2023年,汾酒現有基酒產能9.15噸,按8%的特優率算,每年可生產青花汾基酒7320噸。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目前青花30規模40來億,可能是廠家壓制或不主推的結果,目的是等待高端基酒產量上來。”
追趕市場擴張速度,汾酒擴產不盲目
我們知道,當前國內白酒市場缺的不是產能,而是市場。所以對於酒企而言,擴產是長期战略,應量力而行,三思而後行。
在白酒新一輪的擴產潮中,多數酒企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遠遠追不上其產能擴大的速度,當然大部分酒企表表示,其目的在於提高優質白酒產能,是爲酒企高質量發展之舉。
但是,汾酒例外,不僅實現了高質量發展,並在第一時間被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回應。
2023年,汾酒年產能已達22.42萬噸,待其投入90多億的2023技改項目投產,還將新增原酒產能5.1萬噸,加上此次2萬噸,屆時汾酒的設計產能將達29.52噸,進入30萬噸“俱樂部”。
噸位決定地位,1985年,汾酒完成建國後第六輪擴建,當年產能翻番,達115000多噸,成爲當時全國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並從1988年开始,連續6年穩坐“汾老大”位置。而五糧液、茅台要到1992年、2000年才先後突破萬噸產能。
現在,汾酒再次取得“茅五汾”的階段性勝利,但未現絲毫疲態。而隨着着30萬噸級汾酒時代的到來,其後繼發展動能依然強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汾酒是擴產與擴張的對等與合理配置,甚至產能還未完全追上市場擴張的速度。盡管如此,汾酒也沒有採取“大躍進”式的盲目擴產路线,而是有計劃、有落地徐循漸進的擴產增量。
從實績來看,三年擴產與汾酒三年營收規模的提升基本相適應。這些項目在提升汾酒產能儲能能力的同時,更有效推動了汾酒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實現,淨利潤超3倍規模的增長即證明汾酒在高端化上做出的成績,提升品牌競爭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