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地道風物
潮汕,蘸醬“百科全書”
既要有夏日海風,適宜休闲度假;又要有花式美食小喫,連喫一個月不重樣;還要有不限量水果自由……放眼全國,最符合條件的當屬——
潮汕地區。
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廣東海鮮名城汕頭,一味豬腳飯火遍全國的揭陽,潮汕北部的鳳凰山脈將梅州隔开,使得潮州與汕頭、揭陽等地構成一片獨特的文化區域。在這裏,有嶺南火鍋代表的潮汕牛肉火鍋,鮮美絕倫的各式海鮮和豐富小喫、水果,潮汕好喫,毋庸置疑。然而,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一衆潮汕美味無論食材種類、烹飪技巧,旁邊總少不了一碟對應的蘸醬。
潮汕美食追求:“清而不淡,鮮而不腥”。攝影/紀鑫達
潮汕人向來對喫有自己的堅持,除了我們熟知的食材本身要足夠應時鮮美,作爲“點睛之筆”的調味蘸醬也自有一套講究。
在潮汕,小小一碟蘸醬不單種類繁多,甚至能做到“一食一味”,以簡單的醬油、青梅、鹽爲基礎,加上潮汕地區得天獨厚的海洋生物資源和豐富物產,演化出:魚露、蝦醬、金桔油、蒜泥醋、沙茶醬、三滲醬、普寧豆醬……潮汕人以無窮創造力,爲不同風味美食找出“最佳搭檔”,帶來調味鮮明的味覺體驗。
潮汕人喫飯離不开“小小一碟”。圖/視覺中國
潮汕美食宇宙精彩紛呈,單說當地特色美食很少有人會想到蘸料,但仔細一想又沒哪道美食可以離开蘸醬。隨着牛肉火鍋走向全國的“沙牛CP”(沙茶醬、牛肉、牛丸);風味獨特和血蚶、螺肉“鎖死”的三滲醬;喫燒鵝、燒鴨必不可少的梅膏醬;就連當季風味偏酸的水果都能和甘草、辣椒、醬油組合。
一碟碟精心調制的蘸料,是潮汕“清而不淡”飲食講究的底色,也是潮汕人刻在DNA中的味覺記憶。
千千萬,其中最早被全國人熟知,穩佔蘸料界C位的只有:沙茶醬。
最早流行於東南亞一帶的特色調味品“沙爹”,十九世紀初,隨着往來客商和華僑傳入潮汕、福建、台灣等地,因爲制作方法復雜、原料繁多,經過原料更迭和本地改良,逐漸形成馥鬱香濃,頗具南國風情的“沙茶”。沙茶醬制作原料因地制宜,所到之處風味並不統一,至今,按照香料味道濃淡,大概可以分爲閩南、潮汕、馬來西亞三派。
沙茶與南洋料理中的沙爹有些淵源,流行於閩粵地區。圖/視覺中國
潮汕地區的沙茶醬,香氣濃鬱,富有顆粒感的深紅褐色醬料,入口鮮醇香甜,帶着絲絲辣味,風味綜合,層次豐富。制作沙茶醬沒有固定配方,原料全看個人喜好:花生仁、白芝麻、辣椒粉、白糖、南姜、蒜頭、蔥頭、陳皮、蝦米、魚幹、花生油……幾十種原料磨碎熬制,兼具海味之鮮美,果仁之醇香,辣椒姜蒜之辛辣刺激,白糖之清甜,令人回味無窮。
制作沙茶醬的原料並不完全固定,因而滋味也是各家不同。制圖/九陽
沙茶醬在潮汕餐桌出現頻率極高。其中,最爲人熟知的是與牛肉火鍋組合,在潮汕“清而不淡”飲食准則中,如果說新鮮宰殺,細致分割後清湯下鍋,滾熟鮮嫩出鍋的牛肉,主要負責“清”;那么作爲火鍋蘸醬主力出現的沙茶醬,則憑借着馥鬱香氣和厚重口感,達到“不淡”效果。
沙茶醬打底,憑個人喜好加入些炸金蒜、鮮芹末、醬油,簡單攪拌,之後調成蘸醬,無論是鮮嫩的牛肉還是彈爽的牛肉丸,趁熱裹上醇厚醬汁,讓牛肉的鮮美口感和蘸醬千回百轉的滋味充分融合,帶來獨有的味覺體驗。
在潮汕,沒有什么煩惱是一頓牛肉火鍋解決不了的。圖/視覺中國
除了搭配牛肉火鍋,沙茶醬憑借包羅“鮮甜辣鹹香”的強大調味實力,自然而然成爲潮汕人日常飲食中的“百搭醬王”。
將新鮮的粿條過熱水後,晾幹入碗,加上沙茶醬、蔥花、芹菜末攪拌就是一碗方便快捷的沙茶粿;要是把粿條換成更容易保存的面條,你就能得到一碗香濃味美的沙茶拌面;稍微費點功夫,用沙茶醬配上芥藍、牛肉一起炒制,就是一道爽口下飯的沙茶芥藍炒牛肉;如果炒的時候加上粿條,便是能與廣州幹炒牛河旗鼓相當的溼炒粿條。
淋上沙茶醬的鱟粿,滋味豐富。攝影/紀鑫達
這還沒完。既可以做蘸醬、拌料,又可以加入食材烹飪做調料的沙茶醬,也是潮州菜風味的重要組成。
比如潮汕地區夏季常見的炒薄殼,本地產的特有的小型海貝(當地稱“薄殼”),狀如大瓜子,肉質飽滿豐腴,重油大火爆香蒜頭後下鍋,加入金不換、沙茶、小米辣,等到薄殼开口便可起鍋。薄殼鮮美爽嫩,金不換與沙茶香氣獨特,層次分明,共同組成潮汕人的夏天味道。
在潮汕,習慣沙茶味道只是時間問題。對沙茶愛得深沉的潮汕人總有辦法,爲它开發無限美味可能,而其中只有自家制作,阿媽配方的沙茶醬,才算得上是膠己人(潮汕話“自己人”)的家鄉味道。
普寧豆醬、蒜頭油、魚露
潮汕廚房的靈魂要義
潮汕蘸料江湖,沙茶醬勢力範圍雖大,但卻也無法完全掩蓋其他“選手”光芒。畢竟,潮汕人對飲食出了名的用心、講究,對應不同時食材、烹飪技法總是堅持不懈想找出最佳品嘗風味,與之對應蘸料種類自然多多益善。而潮汕人家的廚房,通常少不了以沙茶醬爲首,普寧豆醬、炸蒜、魚露的“四大金剛”坐鎮。
潮汕人精通美食早已不是祕密,但能在原本不產大豆的環境中做出非遺級的普寧豆醬,還是足夠讓人驚豔。由北方傳入的大豆和豆醬制作技法,在一代代潮汕人的反復打磨中,逐漸與當地風味融合,如今盛在小罐中,醇香甘美的淺黃色豆瓣,即舀即食,隨時隨地成爲美食點睛之筆。
普寧豆醬炒通菜。圖/圖蟲·創意
普寧豆醬的“命定伴侶”當屬魚飯。潮汕打冷檔口最常見的魚飯,並不是內陸地區人們想象中的“魚+飯”組合,而是貨真價實的整條魚當飯喫。不剖膛的海魚用淡鹽水醃好,放入濃鹽水煮熟,緊實鮮美的魚肉,不加多余調味,全靠蘸着一小碟普寧豆醬提鮮調味,以達成潮汕菜“鮮而不腥”的至高追求。
靠着普寧豆醬調味的菜式更是層出不窮:普寧豆醬煮鱖魚、普寧豆醬焗蟹、普寧豆醬燜苦瓜、普寧豆醬雞……哪怕只是簡單送粥、下飯,也能憑借獨特的鹹鮮滋味使味蕾滿足。
琳琅滿目的各種魚飯。攝影/老鐘玩攝影,圖/圖蟲·創意
同樣被潮汕人“玩出花”來的調味還有大蒜。全國各地餐桌都不陌生的大蒜,在潮汕被細心加工成蒜頭油和金蒜酥,剁成碎末的蒜頭過油炸至金黃,蒜頭本身的辛辣之氣被高溫消解,只在油裏留下濃鬱蒜香和金黃酥脆的蒜蓉。
酥脆油香的金蒜酥,加入調好的火鍋蘸水,既不會有刺激性氣味,喧賓奪主,又能帶來豐富蒜香;蒜頭油的用法則更加廣泛,有蒜頭油拌面、蒜頭油淋粿粉、蒜頭油牛肉湯等各式美味。別看蒜頭油本身只有蒜香,但卻能很好激發其他食材鮮味,堪稱潮汕廚房的專屬“祕密武器”,在潮汕,無論炒菜、湯粉,還是魚片粥、肉丸湯都少不了一勺使人脣齒生香的蒜頭油加持。
“隨機組合”的蒜頭油紫菜餛飩。圖/圖蟲·創意
最後“壓軸出場”的魚露,與菜脯、鹹菜並稱“潮汕三寶”,是潮汕蠔烙絕配。這道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海味”小喫,使用每天新鮮到港的小蠔,將肥嫩的蠔肉和薯粉一起煎至兩面金黃,趁熱蘸上魚露,入口蠔肉鮮美多汁,兩面焦香酥脆富有鮮香。早期的魚露由漁民將加工鹹魚時產生的魚汁收集起來的制作,因此在當地還有“腥湯”的別稱,由於復合度極高,除了最常見的與蠔烙配食,也是潮汕人炒菜、煲湯的“好幫手”。
鮮嫩的蠔仔和魚露“配合默契”。攝影/紀鑫達
在潮汕,
一道美食,一碟醬
潮汕菜能夠在美食大省廣東,和廣府菜、客家菜三分天下,與潮汕人對喫精益求精,“超級細節控”的飲食標准絕對密不可分。
在這裏,可以說每道美食都能根據自身風味,擁有自己的“專屬蘸醬”。
夏日常見的果切,到了這裏都要變身甘草水果。圖/圖蟲·創意
潮汕地區特產的青梅,皮薄肉厚,梅子香氣濃鬱,成爲制作鹹梅和梅膏醬的絕佳原料。
濃鹽水浸泡出的鹹梅,通常用於增香去腥;而去核留肉,加糖制作的梅膏醬則是燒鵝的“最佳拍檔”,酸甜適宜的清爽梅醬與外皮油潤香脆韌、肉汁鮮嫩飽滿的燒鵝在口中碰撞,最大程度的消解了肉食的油膩。
潮汕“無鵝不成宴”。圖/視覺中國
將制作梅膏醬剩余的原料曬幹磨粉,加上南姜、米醋、辣醬、糖等多種調料混合,就是潮汕蘸醬中滋味最爲獨特,兼具“酸甜苦辣鹹”的三滲醬。
三滲醬通常和海鮮搭配,除了是喫魚生的主要蘸料,與只用清水燙熟,追求鮮嫩海味的血蚶也是絕佳組合。同屬水果系的金桔油,使用天然清爽的金桔汁與糖鹽熬制,透明的橙黃色澤,帶着濃鬱金桔香味,是化解蝦棗等炸物油膩感的首選。
血蚶做法簡單,味道全在調味。圖/視覺中國
潮汕人在調味方面的天賦,同樣體現在對各種簡單原料的重新組合。
普通鹽水中撒上新鮮韭菜碎,就是調和普寧豆幹“油炸熱氣”的最佳搭檔韭菜鹽水;潮汕糯米醋加入蒜蓉、白糖、辣椒,調成搭配滷水菜餚的蒜泥醋;還有醃膏蟹旁邊必不可少的姜米陳醋;燒羊肉要配的腐乳花生醬……只能說潮汕美食有多少,潮汕風味蘸醬就有多少。
小小一碟蘸醬,藏着最地道的“潮汕滋味”。攝影/紀鑫達
一碟碟蘸醬成全了潮汕美食,“清而不淡,鮮而不腥”的特點,同時也爲中國美食蘸醬宇宙留下濃墨重彩一筆,成爲潮汕風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