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清明與茶文化,難解難分的淵源

清明,是個具有濃厚文化底蕴的節日。

這是個祭奠緬懷故人的日子,但對於茶人來說,它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

舊時以農耕爲重,因此將一年四季分列爲二十四節氣,以此來指導耕種。而茶事作爲農事在清明尤爲重要。凡是茶葉產區,在清明時節皆以茶事爲重,可見清明與茶之間微妙的淵源。

常聽茶人雲“明前茶,貴如金。”所謂明前茶,便是在清明前採摘的茶葉。此時的茶葉歷經一冬修整,內含物質和香氣元素相當豐富,因而茶芽肥潤細嫩,色翠香幽,口感最是醇美鮮冽,因此歷代都被茶人譽爲“茶中佳品”。

不過明前春寒依舊,因此茶樹生長緩慢,抽芽不多,使得明前上市的茶葉少。物以稀爲貴,無怪乎“貴如金”了。

對明前茶的講究,也曾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時期。

《茶經》有雲“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這三個月份對於茶人來說有四個重要的節氣:立春、春分、清明、谷雨。可見對於早春新茶的講究源於唐代。

展开全文

在《舊唐書.文宗本紀》中曾提到,蜀地官員爲討好皇帝,在茶未抽芽的冬末就驅着茶農採摘制茶,而正月裏居然就將新茶擺到皇帝桌前了。不曾想,這記馬屁竟狠狠抽到馬腿上了。皇帝非但不曾誇贊蜀地官員應景討巧,還以此時出新茶悖逆物性的理由給駁回了。

並下詔規定了新茶貢品的時間上限:“詔所供新茶,宜立春後造。”自此新茶採摘時間便是由此定下,早不過立春,遲至三月三。只是這期間,立春至春分前產的茶叫“社前茶”,而春分至清明所產制的茶葉才稱爲“明前茶”。

在唐宋時代的春貢茶品多要求在清明之前必須送達京城。因爲,茶於清明祭祀還承擔着祭品的重任。

在李郢的《茶山貢焙歌》中,便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極清明宴”。可見在唐代皇家清明祭奠中,春貢茶已成爲重要的祭品了。

在民間也有俗語稱“無茶不成儀”,不過茶作爲清明祭祀中重要的祭品源於魏晉時期。

茶文化萌於魏晉。此時茶被賦予了養廉,風雅,養生的符號。而此時茶飲還未在民間大範圍流傳,所以茶於時人是清貴的。

首开以茶爲祭的帝王是齊武帝蕭賾,臨死前他下詔書要求“我靈上慎勿以牲爲祭,唯設餅、茶飲、幹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鹹同此制。”自此,茶便擺上了祭奠的案頭,流傳後世。

歷代皇家清明祭奠後,皇帝多以茶來賞賜群臣。文人雅士們則是在清明期間的修禊宴飲中以茶代酒,以示清明。

正應了《歲時白問》中,對清明的解釋:“萬物長於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自此,明前茶的地位再無可動搖,而清明與茶更是難解難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清明與茶文化,難解難分的淵源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6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