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春季特有的4種野果,曾是農村娃的零食,最後一種還是高鈣果,快認識下

馬上3月就到到來了,在溫暖明媚的陽春三月,大地萬物生機勃發,對於許多中老年朋友而言,春季正是品嘗野菜的最佳時節。只需漫步於鄉村田野之間,便能輕易採擷到數種新鮮且口感絕佳的野菜品種,如薺菜、馬蘭頭和蒲公英等,因此,在許多人的眼中,春天無疑是一場親近自然、享受野菜盛宴的美好時光。

然而,春季的饋贈遠不止豐富的野菜資源,在那層巒疊翠的山林之中,還隱藏着另一種深受農村孩子們喜愛的食物——那就是野果。其實,野果並非僅限於夏秋兩季才有,春季同樣也有可食用的野果種類,盡管數量相對較少。

接下來,筆者將爲大家介紹4種春季特有的野果,它們都曾是農村孩子們常喫的零食,其中更是一種高鈣果。快來認識下,等到之後天氣暖和起來了就能去採摘來喫了!

第一種:胡頹子

許多人可能對胡頹子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實際上,他們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品嘗過這種果實。在民間,由於人們對它的形態、成熟時期和口感的直觀認識,賦予了胡頹子衆多別名,諸如蒲頹子、半含春、盧都子、雀兒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滾子、四棗、半春子、柿模、三月棗、羊奶子等。

其中,“三月棗”這一俗稱是人們尤爲熟悉的,單從名字上就能推斷出其大致的成熟季節——每年3月中旬开始,胡頹子便开始掛果,直至4月底都能保持結果狀態。其果實呈橢圓狀,酷似棗實;口感方面,無論是未完全成熟的酸甜可口,還是熟透後的醇厚甘甜,都令人回味無窮。尤其在童年時代,胡頹子因其美味深受鄉村孩子們的喜愛,每當果實累累之際,他們常會用衣兜裝滿帶回家享用。

胡頹子廣泛分布於我國多個省份,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以及雲南等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向陽山坡或路邊常見其身影。因此,大家有機會不妨留意一下,不要錯過這份大自然的饋贈。

展开全文

第二種:刺泡

刺泡,這種野果承載着衆多農村孩子童年的美好記憶,幾乎每一位在農村度過了孩提時代的人都品嘗過它的滋味。

在廣袤的鄉村地區,刺泡種類繁多,果實顏色各異,既有金黃的,也有豔紅的,大小不一,且各自的成熟期也各具特色,有的早在每年3月上旬就开始掛果。

在我生長的故鄉,我們親切地稱刺泡爲“插秧泡”,這個名字源於每年春季農民伯伯們忙着插秧之時,恰好也是刺泡豐收採摘的季節。那時,許多農家小孩會跟隨父母到田間勞作,疲憊之余,孩子們會在田埂邊尋找、採摘那些酸甜可口的刺泡,坐在陽光或樹蔭下的灌木叢旁,享受片刻的休息與美食帶來的快樂。

刺泡在我國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常見於農田邊緣、山坡草叢、路邊向陽或背陰處的灌木叢中。

第三種:桑葚

桑葚,作爲桑樹的果實,在過去的鄉村地區可謂是一種常見的野生資源。那時,由於許多農家都有養蠶的傳統,他們往往會在自家房前屋後的空地上栽種幾棵桑樹。因此,每當春夏之交,桑樹便會掛滿累累碩果,吸引着村裏的孩子們在樹蔭下盡情採摘、品嘗這美味的桑葚。

桑葚的成熟季節通常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6月期間,果實從結出到適宜食用,大約需要歷經半個多月的時間,這意味着最早在4月中旬至下旬,人們就能享受到新鮮的桑葚果實。

桑葚不僅口感美妙,其應用價值也極爲豐富,既可入藥以療疾,又可用於泡制美酒,還可榨成果汁飲用,如今已逐漸發展成爲一種備受青睞的特色水果,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

即便在現代,鄉村野外仍有許多自然生長的野生桑樹,對於鐘愛桑葚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天然饋贈。

第四種:楊梅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楊梅通常被歸類爲一種水果,然而,在我國南方的衆多鄉村地帶,野生楊梅樹資源豐富,當地居民普遍視其爲野果食用,因此將楊梅界定爲野果也並無不妥之處。

楊梅樹屬於早熟果樹品種,大約在每年5月便开始掛果,至6月果實成熟,恰好趕在春季尾聲。在各類野果乃至水果中,楊梅以其較高的酸度著稱,但經過鹽水浸泡處理後,其口感變得極爲美妙可口。

此外,楊梅富含纖維素、多種礦物質元素、維生素以及適量的蛋白質、脂肪、果膠,並含有對人體大有裨益的8種氨基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楊梅果實中的鈣、磷、鐵含量遠超其他常見水果,堪稱高鈣含量的水果佳品。

作爲原產於中國的水果,楊梅憑借其美味、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誘人的外觀,在國際上同樣深受喜愛。如今,楊梅已成爲我國重要的出口水果品類之一,常年銷往海外市場。

春季確實是品嘗野菜的理想季節,然而,大家也切勿忽視那些美味的野果,以免錯過而深感遺憾。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曾品嘗過哪些種類的野果呢?又對哪一種情有獨鐘呢?期待你們在留言區踊躍分享交流心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春季特有的4種野果,曾是農村娃的零食,最後一種還是高鈣果,快認識下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6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