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喜茶發布了《2023年度報告》(下簡稱“報告”)。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喜茶門店數已突破3200家,門店規模同比增長280%,其中事業合夥門店數量超過了2300家。
而在門店經營層面,報告顯示,2023年喜茶的直營門店實現連續12個月的月銷售同比增長,單月同比增幅最高達80%,包括直營及事業合夥門店均出現了多個月銷售額超100萬元的門店。
據喜茶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消費者對新茶飲產品出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變化趨勢:一是回歸茶,二是健康化。如今消費者對新茶飲中茶葉的關注度更高了,茶底成爲許多消費者購买的理由,更多傳統名優茶被應用。爲此,2023年,喜茶應用了來自福建、廣東等5個省份、12個茶葉核心產品的近20款傳統經典茶葉。
除此以外,喜茶還推出了全新瓶裝產品系列“空茶”,這款零糖零卡零脂產品登上了天貓618和雙十11純茶飲料品類TOP1。
65%的加盟商开出2家以上的門店
對於茶飲品牌來說,2023年是爭先恐後謀求規模化發展的一年。
一方面,包括喜茶、樂樂茶、奈雪的茶、桂桂茶等在內的直營品牌紛紛开放加盟;另一方面,大批處於腰部的品牌也在持續發力,立下衝擊萬店的發展目標。這既是規模化發展的機遇,也是一次對於品牌、產品、供應鏈、營銷能力和加盟商管理的綜合挑战。
2022年11月喜茶官宣开放事業合夥業務,2023年該業務正式落地,一年的時間裏,喜茶共面試了7700位潛在事業合夥人,目前喜茶的門店以50-89平米爲主力店型,單日單店最高銷售可超5300杯。
在門店的快速擴張下,目前,喜茶會員總量已超1億人。據喜茶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喜茶在行業內最早推出小程序,开啓了喜茶乃至整個行業的數字化運營新時代。如此海量的用戶基礎也已成爲喜茶的基本盤,將爲直營門店和事業合夥門店未來業績繼續增長的核心競爭力。
以此爲基礎,共有65%的喜茶事業合夥人开出2家以上的門店,有數十位合夥人开出10家以上門店。
不過,這一成績相較頭部品牌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據剛剛提交IPO申請的蜜雪冰城和古茗的招股書數據,用門店數除以加盟商人數,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平均每人开 2.2 家店,古茗加盟商平均每人开 1.95 家店。
作爲一家开放加盟剛滿一年有余的品牌,喜茶的規模化發展仍需時日。不過在營銷層面,喜茶確實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報告顯示,2023年喜茶與各類品牌和IP跨界合作。其中許多聯名活動進入了喜茶“年度聯名榜”,包括與FENDI的聯動、喜遇原神2.0,以及與喜劇之王、芭比、周大福等聯名。
其中,喜茶與FENDI合作新品的推出“FENDI喜悅黃”特調一度形成了風潮。上线不足半小時喜茶點單小程序崩潰,幾個小時後產品幾乎售罄,並引發各大社交媒體平台持續刷屏。
有媒體報道,據熟悉喜茶的人透露,每一次聯名,喜茶創始人聶雲宸都會親自把關,甚至一些聯名是他本人談的。且喜茶內部對聯名的要求是:要力爭茶飲行業的首次聯名——藤原浩、Fendi、《喜劇之王》都是和喜茶一起完成了他們的新茶飲首秀。
“在喜茶看來,聯名不是目的本身,聯名的目的是塑造和傳遞品牌精神。”喜茶相關負責人對鈦媒體表示,喜茶的聯名首先追求的是品牌精神層面上的聯名,聯名的品牌和IP在精神上一定要有共通之處,就喜茶而言,要和同樣有着“喜悅”內核的品牌以聯名的方式,共同推出好的聯名內容和產品,爲消費者帶去更多的喜悅,才能夠讓品牌精神被大家感知、提升共同的品牌勢能。
供應鏈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
對於內卷且競爭激烈的茶飲行業來說,僅憑快速擴張、拉高銷量已經不足以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了。《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新茶飲市場規模預計在未來兩年迎來增速階段性放緩,調整爲19.7%和12.4%。
市場增速的放緩,讓茶飲品牌們走到了內功修煉的全新發展階段。
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效率和供應鏈能力的打造。
根據喜茶發布的報告顯示,一方面,喜茶持續深入上遊茶園、果園、牧場和工廠,持續創新品質原料。比如喜茶推出了3.8源牧甄奶,有着3.8g/100mL蛋白質含量,比普通牛奶高27%;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喜茶共有41個原料倉庫,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覆蓋範圍同比增長270%,全年原料控溫配送可達2000萬公裏。並且自研推出3大類共7款智能設備。
產品和供應鏈能力的發展,不僅促進着品牌的品質和效率能力,更支持着新茶飲的持續規模化發展。
據壹覽商業報道,一方面,喜茶在江浙滬等“奶茶大省”以及華北、東北等區域加速擴張,今年以來在一线城市也开放了事業合夥業務的申請。另一方面,喜茶通過加盟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线城市佔據先機,开出了大量門店。
與此同時,喜茶的海外業務還在持續推進。從2018年出海至今,喜茶已經進入包括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5個海外市場,單店單日最高銷量可達3000杯。
這是一場規模化的战爭,也是一場在品質把控、門店管理、供應鏈打造等綜合能力層面的比拼。新茶飲行業已經進入存量競爭的下半場,唯有在品牌、規模和供應鏈層面佔據優勢,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領一席之地。(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謝璇,編輯|房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