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曼昆律所邀請了來自澳大利亞的律師Belle(Partner at AHD Lawyers | Co-founder of Unizon)就Tornado Cash案件做了詳細的分享,從美國法律監管的角度談討了智能合約的定位——是否可以被定義爲財產。
在提問環節,有朋友提問:在當前的法律監管環境下,智能合約領域是否有參與機會?這不禁又讓曼昆律師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也是Web3求職者經常來咨詢的:作爲Web3項目的开發者,我是否需要擔法律責任?如果需要,那我得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要知道,但凡涉幣類的Web3項目,無論是公鏈類、社交遊戲類,還是純金融類,哪有不涉及智能合約的?也因此,智能合約开發者是Web3行業需求量最大且非常高薪的崗位之一。
接着本次曼昆下午茶的話題,曼昆律師和大家再來講講,智能合約开發者需要注意的一些法律責任。(如對此期曼昆下午茶話題感興趣 請微信搜索曼昆律師事務所視頻號觀看直播回放)
涉幣類的智能合約,到底能不能做?
正如Belle提到的,當前對於技術本身的監管並不明晰。因此,能不能做,更多取決於“能不能涉幣”,而非智能合約本身。
目前,以美國、新加坡爲首的部分親加密國家,涉幣類智能合約的开發不太會涉及法律問題,監管機構更關注的智能合約的用途。比如在美國,若智能合約涉及代幣發行,开發者需要確保其代幣不被認定爲“證券”,否則需要遵守美國證券法。同時,如果智能合約被用於洗錢等違法行爲,开發者可能會面臨連帶責任。
相反,如果在以中國爲代表的強監管國家,問題則更加清晰。比如根據中國《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等相關文件,國內明確禁止一切涉幣類商業活動。盡管智能合約並未被明確禁止,但如果其涉及虛擬貨幣的發行、交易或支付,項目便可能觸碰法律紅线,开發者也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此外,即使开發者位於海外,但若智能合約直接或間接面向中國用戶开放,則可能被認定爲非法金融活動,同樣开發者也有可能面臨法律問責。這樣的合規環境對开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確保合約功能與虛擬貨幣完全切割,還需主動屏蔽潛在的中國用戶,以避免法律追責。
智能合約被不當利用,开發者會被追責嗎?
很多智能合約开發者常常會問:“如果我寫的智能合約被用於非法活動,我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2022年美國財政部制裁Tornado Cash,相信給不少智能合約开發者造成了更多的憂慮。不過,這次Tornado Cash事件的反轉,爲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標准答案”——智能合約不受單人/團隊控制,不可被修改,因此不具備財產屬性,無法被制裁。
然而,此前曼昆律師也有寫過一篇文章《Web3律師:混幣器Tornado Cash勝訴,技術中立等於無罪?》,分析了此次勝訴的條件以及中國的監管角度。
實際上,美國財政部之所以制裁Tornado Cash,其關注點在於技術的應用場景——智能合約被廣泛用於洗錢活動,因此开發者被認爲需要承擔協助洗錢的法律責任。同樣,在中國,司法機構也是更傾向於從技術工具的用途和社會影響出發,分析其是否對公共利益或社會秩序造成危害。這就表明了,即便开發者的初衷是中立的,智能合約的實際用途仍可能使开發者陷入法律困境。
此外,开發者的行爲是否超出單純“技術提供”的範圍,也會影響其法律責任。如果开發者不僅編寫了代碼,還協助運營方設計了高風險功能,或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提供技術支持,法律可能會認定开發者“參與了非法活動”,進而追究其責任。
智能合約出漏洞,誰爲技術失誤买單?
“代碼即法律”是智能合約領域的一大特點,但現實是,代碼並非完美,漏洞和錯誤難以避免。任何一個邏輯錯誤或安全漏洞,都可能帶來用戶資產的損失、系統的崩潰,甚至引發大規模的法律糾紛。根據Crowdfundinsider數據,2024年11月份Web3安全事件造成了超過8500萬美元的損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智能合約漏洞。
這就讓智能合約开發者常常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智能合約出現漏洞,开發者需要承擔責任嗎?答案並不簡單。
智能合約开發者的責任到底有多大,需要關注以下2點:
·角色定位。如果智能合約开發者是Web3項目的核心成員,特別是在高風險項目中,比如DeFi或穩定幣,且直接參與了智能合約的設計、部署或運營,那么漏洞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需要核心开發人員負責。但如果是外包或合作關系,那么需要注意明確約定責任邊界。
·漏洞性質。法律通常會區分“不可抗力漏洞”和“可避免漏洞”。前者是由於技術局限性或不可預見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全新攻擊手段的出現,這種情況下开發者通常不會承擔直接責任。然而,如果漏洞是因爲代碼審查不足或功能設計存在缺陷,开發者可能被認定未盡合理謹慎義務,尤其是如果未使用行業標准的代碼審計工具或未進行充分的測試。
曼昆律師建議
在智能合約的开發過程中,法律風險貫穿始終,從項目啓動到上线運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开發者謹慎對待。如果說“代碼即法律”是一種理念,那么“合規即責任”則是开發者在現實中的必修課。無論是外包开發者、自由職業者,還是核心團隊的成員,开發者在各階段都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確保在創新的同時不觸碰法律的底线。
因此,曼昆律師特此建議:
1.項目啓動前,明確角色與法律責任
尤其是外包或自由職業者,應詳細約定工作範圍,如僅提供技術支持,不參與後續運維,以規避因責任模糊導致的追責風險。核心开發者則更需評估法律風險,明確合同中的損失分擔和賠償責任。同時,智能合約开發者需全面調查項目背景,了解用途及目標市場的法律環境,尤其是對涉幣或潛在犯罪用途的高風險項目,應慎之又慎,避免參與。
2.开發階段,遵循最佳實踐
建議通過充分的代碼測試、引入第三方審計,以及在文檔中清晰說明功能範圍和風險提示。同時,智能合約开發者必須謹記技術中立原則,盡量避免嵌入可能被濫用的敏感功能。如果功能本身存在高風險,那就需要提前評估其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免後期被追究法律責任。
3.上线運營後,加強動態合規性
智能合約开發者需建立實時監控機制,定期審查合約運行狀況,並制定應急響應方案,應對安全事件與漏洞。同時,合約的每次升級都應經過嚴格的合規性評估,需確保技術變更符合當地法律。此外,开發者應設置用戶地理篩選規則,例如通過IP限制等技術手段,避免功能對特定地區(如中國)用戶开放,從源頭上規避法律風險和潛在追責。
曼昆律師始終相信,智能合約作爲Web3技術的重要基石,其未來不僅關系到技術本身的進步,更將深刻影響整個數字經濟的規範化發展。盡管當前全球監管的焦點仍集中於虛擬貨幣,但隨着涉幣監管逐步完善,智能合約無疑會成爲下一輪監管的核心議題。如何在技術與法律之間找到平衡,已成爲各國立法者和行業參與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立智能合約的法律屬性和監管框架,不僅是對开發者的保護,更是對技術可持續性與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支持。唯有在合規與創新的共同推動下,智能合約才能真正成爲構建下一代互聯網的重要基石,助力行業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