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連一盤平日裏毫不起眼的菜式中,都能蕴含着遠非常人所能想象的飲食文化。
從麻辣鮮美的麻婆豆腐,到外焦裏嫩的粵式燒臘,再到口感細膩的湖南松花蛋……
在中國每一個菜品背後,都可能有着一個令人意外的飲食文化,或是飲食故事。
不過更令人意外的,還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恐怖發展。
中國五谷的發展與變遷
都知道咱們今人喫的是香噴噴的東北大米,可咱們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卻連一個像樣的主食都沒有。
那時候還是茹毛飲血的時代,別說喫主食了,就連想飽餐一頓的想法,在那一時代,都是一種莫大的奢望。
但好在,當老祖宗們在八千年前學會畜牧與種植後,一種叫黍的植物,便开始成爲咱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黍結出來的果子跟小米很像,雖然味道並不如小米那般,但勝在獲取難度相對較低。
黍的生長周期短,相對也成熟的較快,更重要的是這種植物對水的需求量不高,甚至還相當的耐寒,因此也一度受到先民們的推崇與喜愛。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種作物的產量相對太低,根本就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因此在古代作物的佔比中,也並不算多。
而與它同期的,還有咱們的老熟人粟(小米)、菽(大豆)、麥,麻。
粟跟菽就不必多說了,作爲中國最主要的主食,哪怕是發展到了現代,卻仍被老百姓們大規模種植、食用。
而與它相比,麥的發展,卻反倒讓人相當意外。
雖然它也是中國人餐桌上的最常見主食,但跟其他主食不同,它是一個後來才發現的外國貨。
小麥最早起源於西亞的新月沃地,後來又因爲某些原因,在四千年前時便已經傳入了我國。
不過它雖然傳入了,但由於口感較差,且顆粒堅硬的緣故,而並未受到老百姓們推崇與喜愛。
而它之所以能成爲五谷之一,則得歸功於春秋時期的技術革新。
據先秦史書《世本》記載,在春秋末期的時候,著名的大發明家魯班,便發明出了石磨(早期稱磑)。
而這一神器的出現,不光解決掉了麥難以被食用的難題,甚至還推動了面的出來。
而出現就出現吧,可自打石磨出現後,便讓麥這種作物,开始備受古代統治者們的推崇。
在中唐時期,唐朝政府甚至明確將麥作爲賦稅的對象,其重要性甚至都能比肩於,在五谷佔據絕對優勢的粟——其歷史地位可見一斑。
至於曾位列於五谷之末的“麻”,就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了。
在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還在以火麻的籽作爲食物。
雖然產量也不是很大,但由於它耐旱、耐寒,且易種植的多個優點,在漢唐以前“麻”這種主食,還相當受人推崇。
但在漢唐以後,這種作物就顯得相當之“憋屈”。
麻可做成的食物太少太少,甚至除了能榨油以外,也沒什么更好的加工產品。
再加上味道並不怎么樣的緣故,很多老百姓幹脆便不怎么去種植這個作物,以至於到了現代,麻的身影,可謂是少之又少,實在讓人有些惋惜。
烹飪方式的變遷,致使飲食文化的變化
說完了主食,那咱們就不得不提一嘴與之搭配的各大菜系,而提到菜系,也就更離不开各地的做菜方式。
在剛接觸到食物時,咱老祖宗們便只知道“燒”,等“燒”習慣後,才發展出了“炮”“煲”的食物加工技巧。
當然,這兩種加工方法雖聽上去比“燒”要高大尚不少,可真細細了解,卻能知道,他們也僅僅也就只是相對較好而已。
《說文》中曾這樣描寫“炮”:“炮,毛炙肉也。”
這說的是什么呢?古人通常用幹淨的泥巴在畜肉外均勻包裹,悶烤,若形象一點說,就是跟“叫花雞”類似的做法。
至於“煲”,顧名思義便是放在鍋裏面煮。
當然雖然這兩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客的味感,可讓咱們這些被養吊嘴的現代人嘗嘗,卻多半很難喫下。
畢竟,古人講究的都是食材之鮮,而非是用調味料之類的東西大肆輔佐。
再加上古時的配菜並不多樣,且烹飪手段太過單一的緣故。
哪怕廚師的廚藝再好,可受限於時代制作的局限性,恐怕也不會好到哪去。
也許正是因爲受夠了食材單調的做法,忍無可忍的先輩們,終於在大徹大悟後,推行了一個近乎革命式的烹飪方法——炒菜。
雖然誰創造了“炒菜”,並未被歷史詳細記錄,但北魏人賈思勰,卻在自己的著作《齊民要術》中,第一次讓“炒菜”這一概念,在歷史中正式亮相。
在《齊民要術》中,賈思勰不光詳細描繪了炒菜過程,還將自己制作的多個炒菜菜品在著作中分享。
甚至還在著作問候後,便立即引起無數人的推崇與熱議,就連中國的美食發展,也因此而受到了巨大影響。
進擊的美食
若說誰對中國美食的影響最大,那炒菜稱第二,恐怕便無人敢去稱一稱第一。
自打炒菜問世,中國美食的數量便开始肉眼可見的猛增,咱們就以宋朝爲例。
自打炒菜與鐵鍋接連出現後,不過短短數百年,便問世了,像蓮花魚包、東坡肉、黃金雞這樣的宋朝名菜。
就這還是僅僅只是开始。
由於炒菜的制作效率之快(相對),且制作之好,宋朝的一些酒樓、餐館,爲了能招攬更多客戶,便开始琢磨出更多美食菜品。
就算琢磨不出,一些酒樓、餐館也會學着把鹽、醬、醋、糖等基本調味品,再搭配上胡椒等特殊調味食物,來精進菜系。
而被這么一卷,其他酒樓、餐館,若想留客,便也只能拼命的卷。
甚至卷到什么地步?就連著名的八大菜系,也都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被卷出來的。
當然,受限於配菜條件,那些八大菜系的差距,也並未像現代人想象中的那么大。
可到了明朝時期,最知名的調味菜品辣椒因某種情況,而進入中國後,這些八大菜系之間的差別,才變得愈發明顯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的菜品發展如此之蓬勃,但由於战亂、天災等因素,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卻很難喫上一頓像樣的菜品。
甚至對他們而言,別說喫一頓這樣的菜品,就是能喫上一頓飽飯就已經是讓人心滿意足的,又怎么能奢求更多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