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汾酒引力波”系列,是以獨特視角講述清香復興“原生引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汾酒、不一樣的汾酒、了不起的汾酒。
基於此,“醉美杏花村”推出專題——解讀“汾酒引力波”,深入解讀汾酒發展的活力因子,以此致敬汾酒輝煌歷程,展現對行業變遷與品牌崛起深刻洞察,洞見白酒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縮影,喚醒行業內外對中國酒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更多思考。(點擊文末鏈接,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文|醉美團隊
山西省汾陽市城北15公裏,汾酒博物館巍然而立。
博物館裏收藏着酒器文物1300多件,書畫珍品3000多件,3000多件詩文作品,是全國同行業中建設最早、館藏最豐富的專題博物館。
這是汾酒數千年釀酒敘事中更爲宏大的一件作品。
中華酒文明的“第二現場”
有人說,考古是進入人類文明的“第一現場”,而博物館則是進入人類文明的“第二現場”。對於汾酒乃至中國白酒來說,汾酒博物館稱得上是中華酒文明的“第二現場”。
汾酒博物館始建於1984年,正式开館於2007年,有着4000多平方米的館藏面積。
行走館內,汾酒的歷史、中國歷代酒器酒具、汾酒榮譽產品、館藏書畫精品等五個專題陳列館次第排列:千秋佳釀、晉商酒韻、竹葉青青、清香獨幟、酒都瑞爵、天工妙手、酒海沐歌、杏林墨緣、異彩紛呈、品酒留香,中華六千年釀藝文明在十個展廳裏有序鋪开。
汾酒博物館的大多數酒器藏品都發掘於汾陽河畔的杏花村遺址,小口尖底甕還有很多同伴與它一道得見天日。浸泡酒料的泥質大口甕,蒸糧用的甑、鬲,以及盛酒器壺、樽、彩陶等。
它們的出現,爲探討中華原始酒文化起源找到了最珍貴的文物標本。
這裏有中國最多的酒器酒具,金、石、玉、瓷,樽、壺、杯、盞;記錄了一個品類從古至今的輝煌歷程,史前、夏、商、周、晉,唐、宋、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裏還梳理了各界名人對酒的浪漫描繪,翰墨、丹青,粉彩、字畫、印章、竹簡;還原了千百年前的原始工藝,麥、豆、水、缸,酵、曲、蒸、濾。
這些古老歷史的文物標本告訴人們——最早的人工釀酒始於杏花村。
於是,汾酒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其背後先民細微的煙火生活一樁樁、一件件被鋪陳在現代人的眼前:
6000年前,仰韶文明時期,谷物在小口尖底甕裏糖化發酵,化爲美酒;1500年前,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爲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極力推崇;1200年前,杜牧一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令汾酒名滿天下。
800年前,徵战四方的成吉思汗將汾酒與杏花村釀制技藝帶到了歐洲,其中一只酒瓶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400年前,晉商把汾酒及杏花村釀造技藝輸送到世界各地,影響後世;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汾酒一舉奪得國際甲等大獎章;1952年,汾酒榮獲中國名酒,成爲四大名白酒之一,並在其後的五屆全國評酒會上蟬聯此殊榮……
一切敘事都在文字裏尋找到了蛛絲馬跡,並與這些古老的文物相互印證,古老的歷史由此璀璨,由此光芒萬丈。
相比於附加了人類主觀意識的史書,沉默的文物則要顯得更爲客觀,它們會帶領我們接近最爲真實的人類的過去。
在這裏,朝聖“清香起源地”
如今,當我們佇立展館,凝望那些古老的酒器酒具時,歷史的厚重與先民的智慧光芒似乎有一種力透瓶身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要了解關於它們的一切。
向歷史深處追溯,於中華千年釀藝、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而言,那些承載中國酒脈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而向更遼闊的未來望去,汾酒博物館將這些文物匯集成江河,如此而言,汾酒博物館又何嘗不是一件更加偉大的作品呢?
汾酒博物館的籌建過程也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1976年,西安美院教授趙步唐到山西寫生,在汾酒廠作客,不僅留下了一首即興詩作,更萌發了建立“酒史博物館”的想法。
直到1984年,汾酒博物館才正式开始籌備建設。資料收集工作陸續展开:用酒去交換收藏品,從杏花村周邊收集有價值的酒器酒具,然後擴展到汾陽及其周邊地區,積攢來廠參觀訪問的名人名家的字畫手跡。
1988年,在獲得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門的批准後,汾酒廠收集、尋找文物藏品的工作走向正軌。四年間,經過艱苦搜尋,汾酒廠共收集文物字畫數千件,“汾酒酒史館”初具規模。
經過一番精心籌備後,1992年秋天,酒史館正式對外公开展出,展出時對外的名稱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展覽館”。
1993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展覽館”正式更名爲“汾酒博物館”。
2007年,展廳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汾酒博物館新館擴建竣工,成爲國內首屈一指的酒文化專題博物館。
如今的汾酒博物館全面展示了汾酒數千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傳承國寶,清香久遠”爲宗旨,將汾酒的“千年歷史、千年業績、千年文化、千年貢獻”以實物、模型、書畫、電子動畫等方式展示出來,包羅萬象,精彩紛呈。
活靈活現的立體投影、栩栩如生的巴拿馬獲獎情景、別具一格的現場釀造、高雅珍貴的名人字畫、琳琅滿目的酒器酒具,十個展區既獨立成章又相互映襯,高度濃縮了汾酒文化輝煌燦爛的歷史足跡,是對中國“第一文化名酒”最具權威的詮釋和佐證,彰顯了汾酒文化的高品位、高定位、高水平。
“汾酒博物館”由“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進行布展設計,共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展廳,下層是貯酒酒庫。從外廓的整體造型到一磚一瓦精心選擇,從布局規劃到每個展區的連接遊廊,從窗櫺的剪影到雕梁的刻畫,從若隱若現的燈光到逼真立體的布景,都充分體現了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汾酒引力波”系列提到,中國白酒發源地,或者說朝聖之地,應該看向汾河畔,看向汾酒。
而走進汾酒博物館,亦如走進中國白酒的朝聖之地。
傳承與重塑
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不只是向人們展示那些藏館內靜止的文物。向歷史中汲取養分,讓古老的文物活起來,或許才是博物館最大的現實價值。
而這,正是汾酒博物館所要表達的。
傳承歷史基因,傳承悠久的釀制技藝,進而重塑歷史的榮光,重塑屬於中國白酒的美好未來。
2006年,汾酒釀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爲切實保護並有效傳承汾酒傳統釀造技藝,汾酒集團在博物館東院建立了一個仿明清時期的汾酒作坊,生動再現了明清汾酒釀酒作坊的生產、銷售全流程。
2008年,汾酒博物館被評定爲首家“國家級酒文化學術活動示範基地”。目前已經被打造成“國家4A級工業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07年算起,與時俱進的汾酒博物館,幾經擴建,現已發展成爲面積8000平方米,設有19個單元展區的大型酒類博物館。館內融入了多項現代科技,增加了參觀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當我們以現代人的目光審視汾酒博物館裏那些古老的文物時,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似乎在那一個個酒器酒具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作爲汾酒文化的載體,汾酒博物館見證了汾酒六千年的漫長變遷,也見證了汾酒在中華酒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於今日而言,汾酒博物館不啻爲一座豐富無窮的文化寶藏,爲汾酒的品牌、文化、營銷源源不斷地輸出養分。
“求證華夏酒史溯源,追憶昨天跌宕起伏,感嘆今日創領巨變,展望明天宏偉藍圖”,汾酒博物館是見證酒文化發展歷史的活化石,更是近現代白酒產業的奠基者,爲中國白酒持續貢獻着智慧與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