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往年,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認爲自己在2023年出手相對保守了一些,對前期燒錢過多且不一定有收益的項目非常謹慎。
但對生成式AI項目除外。
對於這一他看好的賽道,他出手迅速。2022年底,王嘯曾判斷大模型將帶來一波新機會。2023年,他投了十多個AI相關項目,差不多佔據九合創投2023年投資項目總量的70%~80%。
之所以能在大環境遇冷的情況下,在AI賽道堅決出手,一方面是王嘯認爲自己的內核是樂觀的。“早期投資人如果不樂觀,根本就做不了早期投資這件事。”另一方面,相比投資遇冷的整體環境,科技賽道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資本密度也沒有下降。
九合創投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王嘯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最早一批從業者,此前爲百度初創團隊成員,被稱爲“百度七劍客”。目前九合創投已經投資近300家早期科技類企業,成功上市的企業有青雲科技、鷹瞳科技等。九合創投第五期人民幣基金正在募集中,據悉進展順利。
“我認爲大模型運用跟商業化的距離並不遙遠,部分團隊拿到一兩輪投資,就能依靠自己活下來了。”王嘯說。
但王嘯也認爲,大模型的競爭是大廠和資源的競爭,創業公司的優勢並不明顯。因此,他選擇了具身智能、多模態垂直模型以及大模型的應用开發三個方向。在王嘯看來,未來這些領域中有一定機會產生出新的行業巨頭。
以下爲王嘯的採訪整理,有刪節。
1、大模型上層應用的商業化路徑,相對清晰
AI這種能力應用在哪個場景進行商業化比較好,這是創業者一开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因爲AI能力並不一定是稀缺的能力,尤其是大模型能力,在經過了最初期的“緊缺”後,現在國內外都有很多家大模型,且市場上的开源模型也越來越多。
所以我不太看好只有技術但不理解市場的團隊,我覺得做出來的難度很大。
另一方面,我始終認爲,大模型的競爭一定非常激烈,投入也非常高。前段時間,Meta表示將花幾十億美元購买35萬張英偉達H100顯卡,換算成人民幣就是百億級的投入,而這僅僅是一次性購买,它前期肯定累計採購了非常多算力資源。
由此可見,大模型競爭依舊處於百億元量級的資源競爭階段,包含數據的梳理、算力的購买使用以及工程師的選擇等層面,資金的密度和數量都很大。創業公司很難坐上牌桌,它也不可能融到那么多資金。
我們現在關注更多的是基於大模型之上的場景、應用和需求。在過去沒有大模型,有一部分用戶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但基於大模型之上的軟硬件服務搭配,就有可能完成得更好,從而提高這部分用戶的滿足度。以此爲基礎衍生出的產品或服務,就是很好的商業化落地方向。
在我看來,大模型上層應用的商業化路徑,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復雜,相反,我覺得是清晰的。
大模型本身解決的是生產力問題,爲生產力而非生產工具付費,是一件邏輯线更直接的事情。比如說過去一個崗位需要10個人工作,但現在只需要1個人,剩下9個人的任務用AI替代,但只需要花費僱傭2個人的費用,這在商業化邏輯上並不存在問題。
例如過去我們拍攝視頻廣告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個小團隊拍攝兩三天,成本至少要10萬元。但現在如果使用大模型生成視頻,可能只用付費1萬元,就可以獲得效果不錯的視頻,而且還可以同時進行多次復制。但實際上這1萬元的費用裏,AI生產供應商的成本可能只有1000元。所以,在我看來,大模型應用的商業化路徑是清晰有效的。
與之相對的是,大模型的商業化依賴於應用側的繁榮。
從目前來看,大模型應用的生態化不是輕易能夠搭建的。因爲大模型本身是一個平台型的技術,它需要在生態建立的基礎上,大家購买它的字符。這就需要構建在大模型上的應用層,有足夠的豐富度和商業能力,才能夠形成商業化閉環。
近期OpenAI推出的GPT store其實就類似於App Store,因爲大模型本身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應用中的需求,所以它需要开發者在模型的基礎之上做开發,來更好地給用戶或者是客戶提供服務。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邏輯,而且這個生態一旦形成,數據能夠回歸到大模型裏面,大模型的能力也會顯著提升。
現在大模型還是從互聯網抓取數據進行清洗,但如果大模型應用能不斷給它反饋數據,它的能力就會顯著提升。
這也是百度文心一言能夠跑到相對頭部位置的本質原因,即發布早、用戶多,現在已經形成了數據、用戶和大模型之間的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對於大模型而言,數據飛輪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即使像Google,現在面對OpenAI也很被動。
只有大模型應用的商業化普遍起來,大模型的商業化才會提速。
2、2024年,AI創業公司面臨“生死劫”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無論是to B還是to C領域,兩邊都有(商業化的)機會,只不過解決的問題不一樣。to B端解決的更多是提高效率的問題,to C需要解決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可能更偏娛樂或陪伴。
從過去一年多的發展來看,我們目前看到AI創業公司的商業化落地路徑,主要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原公司具備數據能力和一定的客戶能力,在自身核心能力之上加入大模型能力,提升原有產品的體驗和服務,在我看來這是一波更明確的機會。
第二種是從收集數據开始,重新做一個垂直領域的模型。目前已經有一些創業公司在嘗試做了,但想要真正把大模型運用好,在垂直領域中滿足客戶需求,這是一個慢慢嘗試的過程。我預計三到五年後,才會有一批公司出現,把這件事做好。具體是哪些方向、領域或創業團隊,可能還得再過兩三年才能看出來。
相比to B領域,to C的AI創業公司需要更長的商業化耐心,可以優先發展終端用戶規模,至於殺手級應用程序,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AI創業公司最开始沒有找到商業化落地的場景或機會,在大模型訓練成本普遍較高的情況下,融不到錢就很難存活下去。因此,今年可能有大批的早期大模型創業公司陷入融資困難,甚至團隊解散的困境。
在我看來,創業公司能做下去其實是小概率事件,“死掉”才是大概率。
2023年,九合創投投資了十幾個AI相關的項目,這期間,我們看了至少一兩百個AI相關項目。
我們也觀察到,目前國內AI創業者對於融資的態度更切合實際了,估值等各方面的考慮也更合適。他們也更務實了,會優先思考更多方面,比如商業化層面,公司成立初期就要有收入、利潤,而不是單純講故事。盡管當下的融資環境比較艱難,我認爲依然還有很多人在創業和嘗試創業的過程當中。
另一方面,在生成式AI領域,大家關注AI是共識,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還存在很多非共識。
九合在過去一年的投資篩選邏輯也進行了一些微調。在團隊能不能創造比較好的價值、有沒有技術壁壘、能不能解決一些核心問題等大方向不變的基礎上,我們對於項目能不能持續生存、是否有造血能力這部分的考察比重在增加。如果自我造血能力短期內無法跟上,那么團隊的融資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面對被“卡住”的風險,保持樂觀
很多人可能對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比較悲觀,擔心存在被“卡住”的風險,但我是相對樂觀的。
算力確實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除了算力之外,場景、場景之上的數據,以及工程師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認爲我們在算力外的其他幾個領域中,並不存在顯著的問題。甚至我們的場景更豐富、更多、更容易獲取數據;數據和數據處理能力也不錯、人力成本也都相對更低。所以我不認爲我們處在非常劣勢的位置。
但是在算力上,我們確實存在瓶頸,這也會影響我們的速度。比如說別人1個月訓練完,我們可能需要10個月。但我覺得對人工智能最終在中國的使用,以及大範圍地提高社會效率,產生的影響並不大。
即使是算力問題,通過一些其他技術解決方案,甚至有可能形成大規模算力的替代機會。
短期內我們可能會難受一些,但長期來看,我們不必悲觀。大範圍的模型應用能力,我覺得我們會更靠前。在這一領域,中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速度更快。因此,我覺得長期是樂觀的,中短期相對比較困難,但可以克服。
另一方面,在具身智能領域,我覺得中國甚至可能會領先半個身位,因爲我們的制造成本低,硬件創業公司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