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至日,社交媒體上總會固定出現這么一批人。他們口中從不談論任何宏大命題,只專注於一樣日常食物——餃子。今年似乎也不例外,稍顯不同的是,他們的行動力更強了。哪怕是數九寒天,這群人也得想方設法滿足這重儀式感。
於是,我們看到,北京的某家網紅餃子館大排長隊,想喫上一頓熱騰騰的餃子,得排8000多號。线上的表現也不遑多讓。臨近冬至,光是在餓了么平台上,“餃子”的搜索量就激增300%。
餃子因時令而生,而遍及各處的打工人們,則在這一天因它而聚。畢竟,大家都相當清楚,“好喫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
預制菜橫行的時代,
誰是國人美食的“最大公約數”?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預制菜已經遍布整個餐飲行業。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爲什么人們費盡心力,也得喫上一頓手工餃子。
作爲一名資深美食家,被人們習慣稱爲“老高”的高文麒,以探店的名義到訪過許多餐館。無論是高端飯店,還是市井小館,他經常喫得到預制菜品。比起那些排斥這類喫食的原教旨主義者,老高顯得包容得多。在他看來,有些預制菜口味尚可,也不該被排除到美食行列之外,“比方說,紅燒肉、紅燒肘子,在回鍋之後,它們的味道比剛做好時更好。”
隨着技術的發展,餃子似乎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這條道路。在商超和市集,凍餃子隨處可見,選購它們的人也不在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下廚房煮餃子的門檻不高。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它能在一頓飯裏涵蓋碳水、蛋白質與維生素等各類營養元素。
對大多數人來說,下廚房煮餃子方便又營養。(圖/圖蟲創意)
說它統一南北方的口味,未免有些誇大。但至少在尋常人家的餐桌上,餃子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被稱爲“最大公約數”,甚至能夠拿去代表一個國家的美食。關於這點,老高有自己的評判標准:“要具有普遍性,大多數人都認可。”
從心底裏,老高還是很青睞這道“最大公約數”的。他差不多每周都會喫上一頓。在餡料偏好上,他更愛薺菜豬肉與玉米白菜豬肉。而在制法端,煮餃子或是蒸餃都能讓他產生幸福感,再蘸些陳醋與辣油,這頓餐食大概能算是完滿。
2024年年初,當“南方小土豆”扎堆兒去哈爾濱時,老高特意做了一期某哈爾濱餃子店的測評。在喫到豬肉酸菜水餃時,他提到自己的講究,“豬肉的顆粒感與酸菜嘎吱嘎吱的脆口”。做總結時,他則講出當地餃子最大的特質——“躺着”的形態。很多網友在稱贊老高專業性的同時,也看出這位老饕對傳統喫食的喜愛。
老高測評餃子。(圖/bilibili@真探高文麒視頻截圖)
在一個凡事強調效率的時代,能把餃子做好,本就已經顯得難能可貴。老高說,自己不厭棄預制的餃子。他很清楚現狀:“餃子當然是現包的好喫,大多數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爲速凍餃子的技術提高,以及方便性、價格而妥協。”
食物中濃縮的情感,生生不息
在中國,美食向來不是獨行的,各類食物之上,或多或少都附着種種情感。一道菜,一碗羹,或是展現家鄉風物,或是講述人間數不盡的苦辣酸甜。
在老高的生活裏,自然也有情感濃度極高的飯食。他清晰地記得,那是自己讀高中時,過年以前他動身返鄉,緊趕慢趕才回到老家,抵達時已是凌晨三點。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父母仍在熬夜等待他。就在那天,平日從不下廚的父親,爲他泡了一包方便面。面的味道可想而知,但因爲與這段往事相互聯結,便構成了他記憶中的一抹亮色。
高文麒。(圖/受訪者提供,攝影:楊明)
對許多國人而言,餃子正凝結了類似的情感。除了滿足口腹之欲,它還像是個萬能的容器,承裝着那些心裏擱不下的情愫。不過,諳熟這套文化的人們,總是會爲喫餃子找許多名頭:冬至日喫餃子,是爲了防止凍掉耳朵;過年喫餃子,是對美好生活有所期盼;上車前喫餃子,則是爲遠行者祈求好運……
實際上,再花哨的緣由,也都指向了同一個意涵,那便是對團圓儀式的向往,對家人、對親情的留戀。食界老饕梁實秋先生曾專門撰文講過這樁事,他在文章裏寫道:
“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喫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喫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終喫餃子是天經地義,有人胃口特強,能從初一到十五頓頓餃子,樂此不疲。當然連喫兩頓就告饒的也不是沒有。至於在鄉下,喫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
一家人包餃子。(圖/圖蟲創意)
如今,喫餃子不是難事,可家人相聚時傳遞出的真情實感,卻是令人珍視的。雖然一些年輕人因工作繁忙少有下廚時間,已經漸漸丟掉了包餃子的技藝,可老高不爲此惋惜,他說:“文化是活的,它會不斷往前走。”
當然,這中間會有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很多人家在包餃子時,會刻意地在餡料中包一顆硬幣或是糖塊兒,喫到這個特別的餃子,意味着來年會有好的彩頭——這是國人獨有的浪漫主義。老高說:“用餐的儀式感還是需要的,只要堅持,這一點點小心思可以演變成家族的傳統與向心力。”
春節申遺了,餃子還會遠嗎?
冬至一過,不少打工人雖人在工位,心裏卻盤算起回家過年的相關事宜。稍顯特別的是,農歷蛇年將會是所有人過的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本的春節。在12月初,“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終於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了世界。從2022年7月,我國官方开始着手推動春節申遺工作,到2023年3月31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提交了申報材料,直到當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整個過程歷經兩年多的時間。這個喜人的結果,是數年如一日的爭取、整理、保護,是許多中國人的鼓與呼。作家馮驥才長期關注非遺傳承保護。在2023年,他提筆寫下一份《知情同意證明》,作爲推薦材料公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上。在文中,他講述自己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對春節遺產的保護和弘揚一直是其志愿的工作;用十年做年畫普查,爲重要年畫產地做檔案;面對公衆,主編《我們的節日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春節申遺成功後,馮驥才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春節申遺,鋼琴家郎朗在文章《當春節序曲響起時》中,描述自己記憶中的東北年味:“春節最是年味兒濃。這味道,是全家團圓的熱鬧喜慶,是晚輩孝敬長輩桌前敬的一杯酒,是長輩勉勵晚輩祝福的一個紅包,是盤坐熱炕共喫一盤剛出鍋的餃子,是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中國的滋味綿長……這年味兒裏,有滿滿煙火氣,有濃濃人情味。”“世界上有近20個國家將農歷新年定爲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慶祝農歷新年。”春節,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新春佳節。(圖/圖蟲創意)
作爲春節的重頭戲,在這個時間節點,喫餃子似乎也迎來了申遺的契機。對此,老高的回應言簡意賅:“餃子申遺,樂見其成。”畢竟,國人很明晰,這個代表着傳統、濃縮着情感的喫食,在我們的文化中究竟有多重的分量。
其實,一個國家的代表性食物申遺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3年,彼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便正式批准“韓國泡菜”“日本和食”成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光景,轉瞬即逝。略顯遺憾的是,在非遺的名錄中,仍然沒有屬於中華民族食物的影子。
此刻,重提餃子申遺並不是一個唐突的號召,而是它已然具備了充分的潛質。在老高看來,餃子完全能夠代表中國的食物,它對國人的意義不言自明。但老高也不希望它被過度賦予附加的內容,他說:“食物不需要有太多意義,口味、食材、制作方法、食用場景,才是它的意義。”
高文麒。(圖/受訪者提供,攝影:楊明)
就在最近,美食平台餓了么發布了一個支持“中國餃子申遺”的倡議,視頻分了中、英、韓三語版本。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的呼聲極高。究其原因,不僅是出於樸素的民族情結,更是因爲如今的年輕人正以傳統文化和食物爲依托,追求自己的生活品位,表達着內心豐沛的情感。
冬至當天,除了上线文化宣傳片以外,餓了么還聯合商家推出3萬份大牌免單,並爲感謝網友支持申遺,新增1萬份餃子免單。一日三餐與悠久文化,在這個冬日的時令節氣完成了相融。
老高對平台的做法表示支持,他說:“每個人都可以發起申遺,其價值、意義都是一樣的。”平台、商家,以及無數愛喫、懂喫的年輕人,就這樣形成了一股合力。這一刻,人們放下南北方食物甜鹹的地域分歧,也不再糾結它是否屬於預制菜的譜系,大家默契地生發出共同的目標。
前路也許遙遠,或是藏有荊棘,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對傳統的深度挖掘和對未來的持續探索之後,那一天不會遙遠。到那時,我們也許可以在某個工作日的正午,到餓了么點上一份餃子,帶着點小驕傲,告訴周遭的所有人:餃子入非遺,我曾爲此努力。(轉載自:新周刊)
來源:行業資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