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祛溼別再只喝紅豆薏米了,加上這味食材事半功倍!

現代人“十人九溼”,很多都是溼氣重,頭發油膩,滿臉油光,身體虛胖,減肥一反彈,整體無精打採,做啥都提不起興趣

說到祛溼,紅豆薏米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其實,紅豆薏米,加上茯苓,效果會更好。

爲什么這么說呢?這就不得不說一說,茯苓了

很多人都聽過甚至用過茯苓,但是卻不了解茯苓。

茯苓被古人稱“四時神藥”,享有“十方九苓”和“藥膳白銀”之譽名。民間還有“一兩茯苓一兩金”,足以證明古人對茯苓價值的認可。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

茯苓屬於木腐真菌,常見寄生在松樹的根本上。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真菌絲體,在一定適宜的條件下寄生在已經枯死的松木上(常見的是馬尾松上)。

寄生後不斷分解松木(蔸)纖維素、半纖維素中的營養,並將菌化後的多余物質積聚迅速膨大,形成的營養貯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爲菌核,俗稱松茯苓。

1.四時神藥——茯苓的傳說

從前有個員外,家裏僅有一個女兒,名叫小玲。員外僱了一個壯實小夥子料理家務,叫小伏,這人很勤快,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他了。

不料員外知道後,非常不高興,認爲倆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聯姻。便准備把小伏趕走,還把自己的女兒關起來,並托媒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後,兩人便一起從家裏逃出來,住進一個小村莊。

後來小玲得了風溼病,常常臥牀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二人患難相依。有一天,小伏進山爲小玲採藥,忽見前面有只野免,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後腿,兔子帶着傷跑了,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處,免子忽然不見了。

(圖片來源於《中藥材百科》)

展开全文

他四處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一個球形的東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於是,小伏拔起箭,發現在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露出裏面白色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挖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喫。

第二天,小玲就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經常挖這些東西給小玲喫,小玲的風溼病也漸漸癢愈了。這種藥是小玲和小伏第次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爲“茯苓”。

2.茯苓到底有哪些好處?

《神農本草經》、《別錄》日:“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幹。

唐代《道藏》把茯苓列爲“九大仙草”之一,是“除溼之聖藥”、“仙藥之上品”。

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壽之藥,"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魏晉、唐宋時期獲苓成爲人們熟知的-種中藥,服食獲苓已很普遍。

《藥典》記載茯苓,味甘,性平,氣淡,入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3.茯苓的品類

茯苓炮制後分爲:

茯苓皮:爲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松軟,略具彈性。

赤茯苓:削去皮之後的淡紅色茯苓塊,呈塊片狀,大小不一。

茯苓塊:削去赤茯苓後的內層白色茯苓塊,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神:茯苓塊中間有細松根穿過的茯神,又稱抱木神。

傳統認爲白茯苓偏於健脾,赤茯苓偏於利溼,茯神偏於安神。(《中藥炮制學》)

4.茯苓的炮制方法

1、茯苓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削去外皮,切制成塊或厚片,曬幹。

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等。如治水溼停聚,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的五苓散。

2、朱茯苓

取茯苓塊或片,置適宜容器內,噴淋少許清水,微潤,均勻撒入朱砂細粉,攪拌至表面均勻掛上朱砂粉爲度,取出晾幹。每100kg茯苓,用朱砂粉2kg。

朱砂拌茯苓寧心安神作用增強。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心脾兩虛,心失所養,記憶力減退。如治重傷痛極,夜寐不安的安神止痛湯。茯苓水煎液具有利尿作用,多糖具有保肝作用。

茯苓炮制後總糖和多糖的含量發生變化。茯苓的不同炮制品中,總糖和多糖含量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爲米湯制>明礬米湯制>土炒>朱砂制>生品,說明茯苓經炮制後總糖和多糖的含量有顯著性增加。茯苓經朱砂拌衣後,由於朱砂協同作用,朱茯苓寧心安神的作用增強,用於治療失眠、驚悸、健忘。(《中藥生制飲片臨牀鑑別應用》)

5.茯苓中藥配伍

1、茯苓、澤瀉配伍

茯苓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

澤瀉性寒,具有利水滲溼泄熱之功,善於瀉腎經之相火,利膀胱之溼熱。

二藥配用,澤瀉得茯苓,利水而無傷脾氣;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溼之力倍増。適用於一切水溼停留之證,如水腫、淋濁、小便不利、泄瀉等。

2、茯苓,豬苓配伍

茯苓既補又利,可補可瀉;豬苓利水溼之力勝過茯苓,但無補益之效。

二藥相須爲用,利水滲溼作用大增。且具有利而不傷正的特點。適用於水溼內停所致尿少水腫、泄瀉便溏、淋濁帶下等。

3、茯苓、黨參配伍

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滲溼爲主,且有健脾助運之功;黨參甘溫,最善健脾益氣。

二藥相須爲用,健脾益氣作用大增。適用於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體倦;脾虛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等。

4、茯苓、黃芪配伍

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滲溼之功;黃芪甘溫,長於補氣升陽,健脾利水消腫。

二藥相須爲用,使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力增強。適用於脾胃氣虛之食少體倦、便溏;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增多者。(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6.茯苓經方

1、六君子湯

組方:茯苓與人參、白術、陳皮、半夏、炙甘草

《醫學正傳》記載六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溼,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有益氣健脾、燥溼化痰之功效。

2、歸脾湯

組方:白茯苓與人參、白術、當歸、炙黃芪、龍眼肉、遠志、炒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棗

《正體類要》記載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或脾不統血所致便血、崩漏,舌質淡,脈細弱,有健脾止血、養心安神之功效;

3、參苓白術散

組方:茯苓與白術、白扁豆、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甘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參苓白術散,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化,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痞悶,腹脹腸鳴,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細緩,有健脾益氣、祛溼止瀉之功效。(《圖解中藥功效異同與運用》)

7.茯苓藥膳

1、茯苓慄子粥

茯苓15克,慄子25克,大棗10枚,粳米100g。

加水先煮慄子、大棗、粳米;

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慄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2. 茯苓山藥肚

豬肚一只,清洗幹淨。將泡發的茯苓200克和懷山藥200克洗淨,裝入肚內,淋上黃酒兩匙,撒細鹽半匙,扎緊口。入鍋加水慢燉4小時,至肚酥爛離火。

將熟肚剖开,取出茯苓、山藥,冷卻後烘幹,研末裝瓶。每次6~10克,日服3次,溫开水送服。豬肚也可切片蘸醬油食用。(《百藥品鑑:家庭常用中藥甄選指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祛溼別再只喝紅豆薏米了,加上這味食材事半功倍!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3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