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古代人喝的酒,是啤酒還是白酒?其實都不是,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古人好飲酒,那些現今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有酒出現數的那是不勝數。但是,和今人喝完酒後葷七素八地沒個人樣相比,古代的人們喝酒後倒是特別有詩情畫意,酒酌三杯,立馬才思湧現。像書聖王羲之,就是在喝醉以後,寫出了那名震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那么,到底爲什么差距會這么大呢?其實這全部都是因爲酒的原因。

我們不得不先重新梳理下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在周代,有文字記載的釀酒行爲首次出現。周朝時期,禮儀等級被看得非常重要,而當時的酒也有清濁厚薄之分,用來侍奉給不同地位的人喝,因而酒也成爲了當時禮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這個時候的酒,用的是一種叫做“曲糵並行”的方法釀造而成,其主要的釀酒原料則是五谷雜糧。除此之外,還有人將水果進行加工處理,釀出口味清新的“果酒”。“谷酒”和“果酒”,也就構成了當時酒類品種的兩大分支。漢朝時期,相比周代而言,酒的品種有了更多的花樣。得益於釀酒工藝的進步和原料選取進一步开闊,諸如稻酒、米酒、甘蔗酒這些新的酒類也开始出現。同時,因爲絲綢之路的开闢,西域的葡萄酒也被引入中原。當然,這種上等酒類只能由王朝的貴族享用。

漢代,除葡萄酒這種普通民衆享用不到的酒外,其他品種的酒度數一般都在10%左右,並且有着濃鬱的甜味,因此又被稱爲甜酒。漢朝以後的時間裏,世事變化,但古人對酒的熱愛一直未曾改變。爲了體驗更多不同口味的酒,古人們熱衷於用各種原料來制作酒。比如,有一種叫做“黃花酒”的酒類,口味獨特。人們採集鮮花蒸餾出來的醇厚花露,又加上精細研磨而成的紅棗枸杞粉末,經過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和催化發酵,一壇口味清醇而帶有淡淡芳香的黃花酒,也就制作而成了。

展开全文

要說酒的度數,古代中國的酒遠比不上現代的烈性酒。元朝進入中原地區之前,中國酒最高可能也就20度左右。這種酒比現在的什么白酒度數要低不少。而且,古人喝酒很少是只奔着酩酊大醉去的,而往往看重的是小酌幾杯的風雅和韻味。不像現代人,白的啤的花的全上,喝到眼冒金星也在所不辭。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以往長居在北方高寒之地的蒙古人,便對酒進行了一番大動作的改革,融合現有的中原酒,用蒸餾的方法替代以往的釀酒技術。這種改進帶來的最大變化,使得酒精的濃度大大提升,大概在45到60度之間,和現在的白酒相當。蒙古人之所以要這么弄,自然是認爲烈酒才能抵御寒冷,也更符合自己一貫以來的偏好。

所以說,要有誰穿越回古代,喝慣了高度數酒的人,不一定能喜歡古人釀的酒。不過,不管古今酒類品種如何有差異,度數又如何大相徑庭,還是得記住一點:小酌怡情,大酌傷身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古代人喝的酒,是啤酒還是白酒?其實都不是,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6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