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做電商的朋友,其中有多年前就做淘寶客的,有做群买买、快團團的,有做抖音或快手電商的,以及正在試水微信視頻號、小紅書電商的。過去多年,絕大部分電商從業者,無論在產業鏈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其經營策略都是“哪裏有流量去哪裏”,力爭喫到每一個平台的“流量紅利”。但是,最近一年多,我感覺事情正在起變化:大家普遍已經對打雞血拉流量這件事情絕望了,也不再期待新的“流量窪地”出現。一部分人選擇躺平,另一部分人則在認真探索深挖存量、提升復購率。通俗地說,大家的關注焦點從“流量”變成了“留量”——前者是流動的,後者是留存的,而留存的自然結果就是復購。
平台的指向性也相當明顯。近期淘寶公布了一系列數字:在淘寶天貓平台,消費者在店鋪的復購規模於今年8月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粉絲會員老客的貢獻首當其衝,淘寶粉絲會員人群資產和復購率同比均兩位數增長,多個品類粉絲會員人群貢獻度超50%。
復購驅動增長,正在成爲現實。
但如何提升復購,從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業內一般認爲提升復購的最好方法,就是私域運營。以前的私域運營就是拉個微信群發優惠券,現在則日益長期化、精細化,而且遠遠超出了微信等強社交平台的範疇。有些人給出的答案則是打造IP,無論品牌IP還是個人IP,一時間各種“IP經營課程”滿天飛。其實,上面兩個答案的基礎是統一的:所謂打造IP,就是深入佔領用戶心智並將其轉化爲粉絲;所謂私域運營,就是高效觸達粉絲的方式。其核心指導思想,都是在流量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之後,如何通過精耕細作實現可持續的長线運營。
人人都知道復購好,可是實際做到,談何容易?回顧過去幾年的電商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電商的平台端和商家側,一直存在兩種有一定差異、但是並非完全對立的運營思路:
- 一種側重以“低價+單品爆款”作爲主打,結合中心化流量分配機制,制造爆發性銷量的神話。
- 另一種是以“店鋪/品牌IP+私域運營”爲主打,相對沒有那么追求一時的爆發性增長,更強調復購率和長线運營。
上述兩種模式,第一種可以稱爲“流量模式”,第二種可以稱爲“留量模式”或曰“復購模式”。過去幾年,“流量模式”風光無限,不少品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爆發式增長的神話。但過度重視“流量模式”,卻容易出現一些弊端:一方面,有可能打斷品牌和制造業持續進化的步伐,畢竟不甚穩定的銷售曲线會給供應鏈帶來巨大壓力,高企的投流成本也會反映到企業成本上。這一問題隨着流量越來越貴,矛盾正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更不利於消費者的根本利益,品牌如果只想着拉新做一錘子买賣,自然就有可能輕視產品和用戶運營。但事實上,如果商家想持續做大,用“流量模式”並不夠,只有用“復購模式”沉澱下來才是正道,就像兵法所謂“以正兵合,以奇兵勝”。
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無論從平台視角還是商家視角看,“流量模式”來得快、立竿見影、易於衡量效果,“復購模式”則難度更大、對精細運營的要求更高。就拿商家投放ROI衡量來說,“流量模式”重視考察一次性的GMV,“復購模式”則需要考察用戶的LTV(生命周期價值),復雜程度不在一個量級。對平台而言,只有向商家提供良好的“公域+私域”運營機制和更強大的技術工具,才能做好“復購模式”,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 在主流電商平台當中,拼多多在傳統上是“單品爆款”邏輯,主打大單品,店鋪運營這個概念是最近兩三年才开始強調的;京東一直有店鋪運營,但是用戶關注的焦點主要在自營店鋪而非第三方店鋪;相比之下,淘寶天貓對店鋪運營的重視程度是最高的,有一定的歷史優勢。
- 在內容電商平台當中,抖音一直以中心化流量分發模式,而且它的算法很強,商家更熱衷於研究公域流量分配。快手則有比較強大的達人私域,但並非品牌或商家私域。
- 還有小紅書、B站、知乎等社交內容平台,近年來都在發展電商。尤其是小紅書,近年來希望建設“種草拔草閉環”,鼓勵達人通過私域運營進行帶貨。不過,上述平台的電商業務還處於建設初期,在可見的未來仍然只能作爲商家的“分基地“而非”大本營”。
可以說,商家在淘寶可以通過復購獲得增長並不是偶然。尤其在今年,淘寶一系列措施,更是進一步鞏固了其復購和私域運營層面的優勢。總結起來就是三句話:开放低價,縮短鏈路,降低門檻。首先是今年3月,淘寶變更規則,允許商家向會員提供比雙11、618大促還低的價格——這賦予了商家更大的定價自主權,鼓勵了用戶成爲商家的粉絲老客。其次是今年4月开始測試“店號合一”:淘寶店鋪完全與逛逛、直播等內容账號打通,商家在淘寶發布的內容信息都將自動形成店鋪內的“內容頁”;這就大幅縮短了從種草到拔草的鏈路。再次是今年7月,淘寶天貓向全體商家开放會員運營功能,會員運營從此真正“零門檻”了,同時向商家提供的私域工具和數據分析工具也有了一波升級。
近期,中金發布研報也指出,淘寶天貓公域私域兼備的體系有望吸引其他平台的優秀商家到來,承接全網商家長期經營的需求,並鞏固商家經營主陣地地位。
從數據看,這套組合拳的效果是很明顯的:今年前8個月,淘寶天貓新开店鋪累計超過241萬個,全平台粉絲和會員關系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5%;在剛剛過去的8月,參與粉絲會員老客等私域人群運營的活躍商家規模相比3月增長了56%,消費者在店鋪的復購規模也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而且,從阿裏集團上個季度的財報看,淘寶APP的MAU和用戶時長又出現了一波增長。當然,這種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個人認爲,正確的“復購战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深遠影響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逐漸體現出來。而其他平台,無論“傳統電商”還是“內容電商”平台,都會以此爲借鑑,構築和執行自己的“復購战略”。
在2022年的天貓雙十一,我曾經在現場聽到某新國貨品牌CEO講話,其中一點令我印象深刻:品牌方固然要利用一切平台獲取流量,但最重要的沉澱和成交場所仍然是天貓。這個觀點,我已經在不止一個場合聽到過了。雖然近些年淘寶一直面臨一些挑战,但沉澱店鋪資產帶來復購這塊,依舊擁有無可替代的領先地位——這也是當前淘寶天貓真正的護城河之一,同時可能也是電商行業在新的發展周期持續發展的關鍵。
更多平台也开始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以來,熟悉電商行業的人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各大平台都更加重視用戶沉澱和長线運營,其战略傾斜重點從“流量模式”轉向“復購模式”。這是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耗盡、電商行業走向成熟務實的必然結果。我們看到,拼多多、抖音不約而同地強化了店鋪機制,力圖在“單品爆款”和“店鋪留量”之間找到平衡;快手也开始鼓勵商家建立和經營自己的私域。而且,一切直播電商平台均在強調“商家自播”,希望讓直播更多地作爲一種長期沉澱而不是短期爆發的工具。
這或許意味着,從流量時代到復購時代,一個新的電商時代,正在來臨。
在我看來,中國零售電商行業自從誕生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是2010年开始的移動化變革,伴隨着智能手機和3G/4G網絡的普及,用戶購物的主要場景從PC端轉移到了移動端;第二次是2017年开始的內容化變革,伴隨着直播帶貨、短視頻和圖文種草的普及,內容本身成爲了一個重要的零售渠道。這兩次變革,推動力都來自電商行業之外,可以視爲“外部衝擊”傳導的結果;在變革進行的過程中,引發的爭議並不大,大家對變革方向基本形成了一致意見,區別只在於具體的變革方式而已。
現在,電商行業可能走到了第三次轉折關頭。就像上文提到的,對流量爆發式增長的追求,將逐步讓位於對流量沉澱和復購的追求。不過,這次轉折不像前兩次那樣涇渭分明,“低價+單品爆款”和“店鋪/品牌IP+私域運營”兩種發展模式將長期共存、各有分工;而且,這次變革的推動力主要來自電商行業內部,是供需兩端進化磨合的自然產物。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在長期,“流量爲王”終將被“留量爲王”所取代,而一切形式的“留量”歸根結底是爲了復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