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廣東省文旅推介大會上,“消失的名菜”文化品牌榮獲廣東省首批文旅促消費優秀案例稱號。首批廣東省文旅促消費優秀案例僅12個,“消失的名菜”是廣州市唯二入選的項目之一,彰顯該項目在促進文旅經濟融合,以文化爲消費賦能“破圈”的強大生命力。
自2020年始,中國大酒店攜手廣州博物館合作“消失的名菜”項目,隨着第一季、第二季的名菜以及“消失的月餅”,“消失的點心”,“消失的飲料”等子項目的發布,“消失的名菜”已逐漸爲廣大市民所熟知,將民國菜單、菜譜、廣告單等活化利用,實現從靜態展示轉變爲餐桌上實實在在的菜品,創造性地讓封存在博物館的文物“復活”成現實可感可嘗可觀的舌尖風味。文博行業與餐飲行業跨界聯動,實現博物館文化資源和餐飲界社會資源的優勢互補,協力推進嶺南傳統文化和本土餐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推廣,極大提振和刺激了當前廣州餐飲及文化市場的消費信心。
“粵詠詩宴”再啓文旅融合新篇章
今年,中國大酒店再次聯袂廣州博物館推出“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粵詠詩宴》,爲該品牌再开新篇。本季靈感源自民國傳統粵菜中的雅致菜名,這些菜名採用了象形、諧音、意會、用典、一語雙關等文人筆法,有的還融合了不同季節時令的風物和意象,風雅異常。每款菜式還根據食材的意蕴和形態賦詩一首,以詩情畫意开筵入饌,品味舌尖上的風花雪月,彰顯粵菜文化中不但有世俗繁華,還有好文崇史的一面。
《粵詠詩宴》繼續秉持粵菜文化中傳承守正和融合創新的精神。前菜呈八珍,七道小菜,燒、滷、煎、炸、蒸、烤、薰、炒八種烹飪方式粉墨登場,先聲奪人。融通古今,充分展現傳統粵菜烹飪的精華。
一支碧玉簪,擬上美人頭。一根通體碧綠的菜心嫩芽,自潔白如玉的蝦仁之間貫通而出,恰似美人發上綴以明珠的翠綠玉簪,“玉簪步搖”可謂名副其實。
疑是半輪月,飛落到人間,用潮式涼瓜排骨熬成的湯汁清澈透明,猶如清潭,細嫩柔滑的水豆腐包裹鮑片、冬菇和馬蹄,形如半輪明月,輕輕滑綴在湯汁中如同水中浮萍的苦瓜之上,一派“清水映月”的美景。
除了凸顯詩情雅意外,本季融合創新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乳燕新浴”便是本季菜品中寓傳統於創新的代表之作。脫胎於傳統粵菜當中的“鳳吞翅”,即以去骨整雞爲外殼,釀入煨好的魚翅進行長時間燉煮,成本過高,技藝繁復,也不符合當前綠色環保的社會導向,因此改作“鴿吞燕”,以鴿代雞,加入燕窩、雪耳和火腿。放入混合了娟姍牛奶的豬骨湯中燉煮一個小時四十二分鐘,使湯汁雪白鮮甜,乳鴿似初新出浴,形神俱佳。
從紙面到餐桌再歸書稿 《消失的名菜》开卷留香
2022年,廣州博物館、中國大酒店和廣州出版社通力合作,由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與嶺南商旅集團聯合出品,將廣州博物館和中國大酒店攜手打造的創新文旅項目“消失的名菜”以圖書形式呈現。全面梳理該項目從緣起到發展的全過程,展現了該項目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推進過程,從該項目出發提煉文旅融合品牌打造方面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精裝版更特別將消失的粵味通過感香油墨留在了紙上。沉浸式重現民國廣府宴席中失傳已久或十分罕見的傳統粵菜,深入介紹名菜背後的歷史、文化、社會和掌故,再現民國時期廣州的市民生活和飲食文化,反映廣州餐飲業的興盛與變遷,還原了項目的研發和創作過程,從名菜中深入挖掘廣州歷史,讓嶺南傳統飲食文化在創新的體驗中煥發全新的活力。
近四年以來,廣州博物館與中國大酒店對業已消失的民國味道進行還原、重塑和創新,實現對深藏博物館的文物的活化利用,充分展現了博物館的研究能力,更體現出酒店業在打造高質量餐飲產品及服務上的強大優勢,以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全新的文創开發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文物與名菜,撩撥着食客老饕的味蕾,表達着百年來廣州獨有的“人間煙火氣”,向世人展示廣州風採,引領社會由此讀懂廣州。我們共同期待着“消失的名菜”系列品牌項目,迎來一個更廣闊發展的前景和未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