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指尖生花 滋水河畔“守藝”人

一團面到了鄭更民(右)手裏,瞬間便有了生機。

鄭更民用面捏成的通體瑩潤、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

展开全文

面塑“清蒸鱖魚”讓人垂涎欲滴。

鄭更民制作的中式蛋糕。

本報記者 鄭斐文/圖

鄭更民從保鮮袋裏取出一塊調制好的面團,左手輕輕地揉捏、托起,右手拿着一支像筆一樣的工具,在面團上擠、壓、推、挑、劃,不一會兒工夫,一個粉嫩粉嫩的“嬰兒”就奶裏奶氣地躺在了他的掌心。

一旁的助手趕忙遞過來一個剛剛倒出蛋液的空蛋殼。鄭更民小心翼翼地把娃娃放進去,擦了擦額頭的汗,長出了一口氣:“就叫他蛋蛋娃吧。”

灞河古稱滋水。地處滋水河畔的藍田縣,以美玉和名廚聞名。8月27日,在藍田廚師學校鄭更民大師工作室裏,幾名來訪者或站或坐,靜靜地觀看鄭更民面塑創作。沿着四面牆擺放的玻璃展櫃上,展示着一件件惟妙惟肖、生動鮮活的面塑藝術品。

“在中國—中亞峰會上,我和我媳婦劉莉娟制作了大熊貓、錦鯉、醒獅等特色花饃作品。這些作品受到各國嘉賓的喜愛。”鄭更民說,越是傳統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

從興趣到職業

山裏娃站在了省城的講台上

“家裏沒人會這個,周圍也沒有人教我,就是喜歡。” 1975年出生在商洛大山中的鄭更民,從小就喜歡玩泥巴、捏泥人。“我從小就不喜歡說話,沒事的時候就坐在村口樹下捏泥人。村裏人都說這娃沒出息。”

18歲時,鄭更民走出大山來到西安,跟着哥哥學做裝潢。幹了一年多,收入還行,但不知爲什么,他老感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次看電視時,我無意中看到一所烹飪學校的招生廣告。看到裏面一個個食雕栩栩如生,頓覺滿心歡喜。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喜歡的生活。”

進入烹飪學校學習烹飪技藝的鄭更民,很快就喜歡上了烹飪這門技術,對食品雕刻技藝尤其癡迷。但和小時候在老家捏泥人一樣,學校裏沒有專門的食雕老師進行指導,鄭更民只能一邊看書一邊練習、琢磨。一年的烹飪學習期還未結束,他就因食雕技術好而被破格留校任教。

“食雕是中國烹飪中一項獨特的技藝,具有較高的工藝美術價值,也是烹飪中刀工造型的表現形式之一。”鄭更民說,食雕是一種綜合造型的藝術形式,通過切、削、挖、鏟、掏、透雕、拼接等手法,制作出具有優美造型的食雕成品。

在鄭更民的工作室裏,用各種食材雕刻出的各種動物、人物造型活靈活現,精彩紛呈:有趴在草叢裏的老鼠,有展翅欲飛的孔雀,有亭亭玉立的少女,令人嘆爲觀止。

經過幾年的摸索,鄭更民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雕刻技法,並把它運用到自己任教的西安兩所烹飪學校的實踐教學當中。

從1999年起,鄭更民多次榮獲市級、省級、國家級烹飪大賽和雕刻大賽的金獎。2009年,他被授予“陝西烹飪大師”稱號。

“走到一定程度,就感覺走到了一個瓶頸,老想着能有所突破。”鄭更民說,直到2006年,他看到面塑大師王玓的面塑作品,感覺眼前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舌尖到指尖

可觀可賞還要能長久留存

做冷盤時,常常要用食品雕刻作爲菜餚的點綴,但食品雕刻保存時間很短。看着自己精心雕刻的作品很快便壞掉,鄭更民先是心疼,後又慢慢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種替代食材,制作出來的作品可觀、可賞,又可長期留存?

“他是個愛琢磨的人。”妻子劉莉娟笑着說,“那段時間,更民經常一個人坐在工作台前發呆,把雕了一半的蘿卜、紅薯拿起來又放下,還時不時地長籲短嘆。那天,我拉他去逛公園,當走到一個捏面人的師傅跟前,更民就不走了。”

捏面人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面人體積小、便於攜帶,經久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鄭更民圍着捏面人師傅轉來轉去地看、琢磨。看着人家把一團團上了色的面捏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各種神話人物和飛禽走獸,他茅塞頓开:能不能把民間面塑藝術引入到烹飪中來,用面塑替代食品雕刻?

於是,公園不逛了,鄭更民拉着妻子急匆匆趕回家。他揉了一團面,用手壓、按、點,很快就捏出一個胖小子。但左瞅瞅、右看看,鄭更民總感覺這小面人和他想象中的“可觀、可賞、可流傳”的藝術作品相差甚遠。鄭更民又陷入了困惑當中。

2006年,鄭更民四處打探、搜尋。當他讀到王玓所出的書時,一下子就被折服了。那一件件面塑作品,造型准確、新穎、細膩、優美,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極富感染力和藝術個性。

拜師,拜師,一定要拜王玓爲師。

可鄭更民想方設法要來王玓的電話,誠心誠意地打過去,沒想到卻被王玓一口回絕。

出生於1948年的王玓,從事面塑創作20余年,在國內外獲得過多種獎項。1997年,王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2001年,她的面塑藝術被首屆中國(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評爲天津民間藝術“新三絕”之一。

王玓說,自己年齡大了,從來不收學生。但耐不住鄭更民拜師的誠意,王玓便讓他自己把面塑作品做好,拍成照片,洗好了,裝信封裏寄過來。書信往來幾次,愛才的王玓終於同意收鄭更民爲徒。鄭更民立馬趕到天津,跟王玓系統學習一周時間,初步掌握了面塑的技法,並學會了王玓面塑細致、優美、精巧的藝術特色。

2008年,鄭更民又專程趕往深圳,拜國家級面塑大師蕭佔行爲師,學習做盔甲、塑肌肉,着力打造男性面塑作品的力量感。

“更民不抽煙不喝酒,就是愛琢磨、愛學習。”劉莉娟說,“他一邊教着學生,一邊四處拜師學藝。只要聽說哪有老師擅長面塑,他一定要找上門切磋、學習。”

從傳承到發展

給傳統手藝注入新的活力

生活中的鄭更民不多言語、與人不爭。但在事業上,鄭更民卻是個不“安分”的人,他一邊在不斷學習,一邊在不斷地否定自己,突破自己。

在面塑制作中,配料一般用糯米和面粉,但和面很有講究。一开始,鄭更民和面不均勻,面軟了,沒黏性,面人捏不起來;面硬了,捏不動。經過反復琢磨、反復實踐,鄭更民終於掌握了和面的技巧。慢慢地,他的面塑造型也做得有模有樣了,但新問題又隨之而來。

“用傳統配方制作的面塑作品,時間不長就會幹裂變形,甚至發黴變質。”劉莉娟說,“更民經過反復試驗調整配方後,在糯米和面料裏添加一定量的化學物質。面塑作品制作完成後自然風幹,有效解決了面塑作品幹裂、黴變的問題。他制作的面塑作品可以保存長達10年之久。”

要找藍田的同鄉,大小衙門廚房;凡是冒煙的地方,都有藍田鄉黨。藍田縣是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全國六個“廚師之鄉”之一。20世紀60年代,西安市政府首次命名的13名烹飪師中,藍田籍廚師就有7名;1978年,省政府授予的10名特級廚師,4人籍貫藍田。

近年來,藍田縣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大力實施“八名工程”,其中的“名師工程”就是要高質量引進廚師人才。2021年9月,鄭更民作爲人才被引進藍田,今年3月,劉莉娟也被調入藍田廚師學校。

“更民是咱們陝西省烹飪大師,縣上通過積極對接、定向招引,誠邀其夫妻倆來校任教,並成立了鄭更民大師工作室,讓他們能更好地在廚師人才培養、教育科研等方面發揮作用。”藍田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偉說。

面塑作品是藝術品,而藝術的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到藍田廚師學校任教後,鄭更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面塑創作方面不斷研究創新。

這兩年,鄭更民從做烘焙的朋友那裏了解到,西式奶油蛋糕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危害較大。他便开始嘗試將傳統花饃和面塑結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嘗試,他用純牛奶和面,不加一滴水,並用各種蔬菜汁調色,創作出好看、好喫、有營養的中式蛋糕。

“面塑雖然已經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喜歡的人並不多,特別是年輕人。爲了讓更多人喜歡面塑,並把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更民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大膽創新,與時俱進。”藍田廚師學校副校長張存福說,“他不斷擴大面塑題材、豐富面塑內容,爲面塑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9年,鄭更民受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帶着妻子去北京參與我國和加拿大合拍的紀錄片《白求恩》的拍攝、制作。整個紀錄片以雕塑的形式再現白求恩傳奇的一生。

爲了讓更多人了解、喜歡面塑藝術,近年來,鄭更民把自己制作面塑的過程拍成小視頻發布到網上,受到全國各地面塑愛好者的追捧,粉絲很快增長到了十幾萬人。許多面塑愛好者更是來找鄭更民學習。來自我國台灣的韓世宸、新加坡的李偉華,學成回去後,在當地創辦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十幾年來,鄭更民已培訓面塑學員近600人,爲傳統面塑的傳承起到積極作用。

“咱們西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太多的題材和典故可以創作。”鄭更民說,“我打算用面塑創作出大唐盛世的繁榮、宏偉場面,絲綢之路的多彩和廣闊,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給更多的人。”來源:陝西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指尖生花 滋水河畔“守藝”人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3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