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餐飲業從業人員超過2000萬人,收入規模達4.6萬億元,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超過10%,其中,小喫是餐飲業中最大的品類。
小喫是沙縣的名片,全國近9萬家沙縣小喫,吸納沙縣本地超過6萬人外出經營餐飲,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達500億元。
沙縣小喫實際上屬源遠流長的古代中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傳播到沙縣,自然同中原人民歷史上的多次南遷有關。根據族譜調查,沙縣境內各姓居民,無一不是中原各省(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安徽)的後裔。分布極廣的各地漢人遷居沙縣,使沙縣成爲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這是沙縣成爲“小喫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沙縣小喫繼承了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傳統,蒸、煮、炸、烤、醃等各類技藝手法流傳至今,被稱爲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同時,它又兼具閩南一帶的獨特飲食基因和客家的飲食文化風格,口味豐富而多變,清鮮淡甜與鹹辣酸爽並存。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申報的沙縣小喫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沙縣板鴨”的地道叫法是“沙縣臘鴨”。臘制肉類食品,統稱臘肉,在中國由來已久。臘肉的本義就是在臘月制作的幹肉。
早在周朝,朝廷就設有“臘人”這一職務。其職責是掌理加工幹肉的事務,幹肉的制作過程是:把桂(香料)和姜切碎撒在肉上,用鹽醃漬,最後曬幹或烤幹(見《周禮.官冢宰第一》、《禮記.內則第十二》)。沙縣臘鴨的傳統做法,同以上所述大致相同,只是在配料上略有增減,烘烤的方法也更講究。
沙縣的“酒釀”、“新沉紅”、“冬酒”,也可在《周禮》中找到出處。《周禮》將酒分爲“五齊三酒”,“五齊”指的是 未經過濾的五種薄酒,其中的“醴齊”......一宿而熟、其味稍甜,分明就是沙縣人所稱的“酒釀”。“三酒”爲三種過濾去糟的酒。臨事而造的酒稱爲事酒,沙縣城關、夏茂當年釀制當年飲用的酒可稱爲事酒;冬釀夏熟的酒稱爲昔酒,釀造時間長於昔酒的稱爲清酒。沙縣民間尚有稱家釀酒爲昔酒的。《沙縣志.物產》記載:夏茂釀造的酒有“長水、短水”之分。長水釀造時間較長,短水即釀造時間較短,同《周禮》中記載的“昔酒”、“清酒”一樣。
以味道鮮美而遐邇聞名的沙縣面食和豆腐,也非沙縣所獨有,都可以在中華民族食譜中找到出處。沙縣豆腐“點漿”不用石膏或鹽滷,而用隔夜的老漿水,所以沙縣的豆腐又白又嫩,這並非沙縣所獨創,豆腐的發明地安徽淮南八公山,正是用老漿水點豆腐的。
沙縣常規普通小喫有:扁肉、清湯面、拌面、酸菜面、白果、油餅、火把、豬耳、麻球、米凍糕、 糕、糖包、小龍包、肉包、煎餅、 糕、大腸糕、年糕、鴨湯粉幹、鍋邊糊、油條、花椒餅、起酥餅、蔥肉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牛奶餅、米果、芋果、线面、烤豆幹、青草凍、玉糕、冬酒、菊酒、炒果條、燙嘴豆腐等等,琳琅滿目,外地客人品賞後,每每贊不絕口:沙縣小喫,名不虛傳啊。
沙縣小喫的特點:
1、是經濟實惠。沙縣小喫的單價一般不超過10元。
2、是新鮮可口。沙縣小喫一般都是當天制作,當天售完。
3、是綠色健康。沙縣小喫基本上是低脂肪、低熱量的清淡食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