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始祖鄭考父在宋朝輔佐了三代君主,隨着官職的增加,他也變得越來越低調。他在自己制作的鼎上寫下了著名的銘文:
一世使你低頭,一世使你低頭,三世使你低頭。順着牆走,沒有人敢侮辱它。然後,相應地出售,以維持收支平衡。
這段銘文不僅表現了他的謙虛,也體現了他生活上的節儉。他制作鼎,不是爲了煮牛殺羊,而是爲了煮濃粥和稀粥來養家糊口。
當然,所謂“闒如此,賣如此”只是節儉的象徵,並不是真正用大鍋煮粥。
1:最早的粥
鼎剛發明時,煮粥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那時的鼎還是用粘土制成的。如今豫東、豫南多用鼎,豫西、豫北多用柯。
鼎與黎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用來烹調食物的,而且都是三足。所不同的是,黎三足稍肥,中間空心,稱爲“袋形足”,而鼎則是全足。
還有無腿大鍋,可以用來煮食物(依靠三足支架加熱)。鼎後來升級爲禮器和重要器皿,成爲權力的象徵,而水壺和鼎則承擔了更多的功能,爲人類提供煮粥和蒸飯的功能。
這比《入門書》中記載的“黃帝始煮五谷爲粥”要早數千年。
與兩河流域的“小麥”食物相比,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喫谷物食物爲主。
磨面條的工具古稱磑,最早出土的石磑是漢代的,所以面食起源於漢代。
先秦之前,我們祖先的主食是粥和米飯。
在陶器是唯一炊具的時代,僅靠做飯是無法做出米飯的。蒸米飯也依賴於蒸籠的發明。因此,可以說粥是古人最早的主食。
所有的谷物實際上都是顆粒,都可以做成粥。
北方的主要食物是小米,熬出來的粥就是我們今天喝的小米粥。南方人以大米爲主食,也就是稀飯。
直到春秋時期,大米對於北方人來說仍然是奢侈品。
孔子曾斥責他的學生:“食夫米,穿錦衣,女兒安何?”喫米與穿錦相比,可見其價值不菲。
當然,對於生活富裕的人來說,光喫粥是很單調的,也不是美好的生活。
古人在哀悼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中,對自己的身心進行了折磨。他們睡在草席和土上,喫飯時只喝粥。一個標准的孝子,在父母去世後,必須堅持三年。
雖然周秦漢時期的主食基本都是粥和米,但生活奢侈的貴族們對粥和米還是非常重視的。人們已經知道如何選擇優質谷物來煮粥、煮飯。
《呂氏春秋本味》雲:“米之美者,玄山之谷,卜州之粟,陽山之米(殷集,米不粘),南海之米(殷巨,秬)。”
這些是那些尋找美味食物的人的最愛。
二是追求碾米精度。古代窮人和奴隸喫“火小米”(只去殼的糙米),甚至只喫部分去皮的谷物。
只有富人或貴族才能把米搗到特別精確的程度。
這一時期,花式粥、米飯开始出現。比如漢代的火德,顏色還是紅色,所以紅豆粥就很流行。它是用純豆子制成的,味道甜甜的。也叫甜豆湯,大概就是今天的小豆粥。
《禮記內則》記載了“丹藥”(陰蟻)的制作方法,“取米,捧飲之,切小塊,與米拌勻,爲丹藥”。
可見,丹藥是一種摻有狼胸脂的粥,接近於後世的肉粥。
2:窮人的粥
自有記載以來,喫粥一直是窮人的生活選擇。
《漢書蓋傳卷九》記載,楚莊王遣使帶着聘禮,聘賢師北國爲朝中相。
北國老師說,我想和我老婆商量一下。
妻子教訓了他:“現在你靠着做草鞋,喫粥,穿兔皮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爲生。爲什么?因爲你不關心別人的事,別人也不關心別人的事。”關心你。”
於是北國老師謝絕了邀請,繼續過着喫粥的安逸生活。
其實,這裏的“喫粥”只是貧困生活的象徵。如果全家人每天都喫粥,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著名的《乞米》,是他在永泰元年(765年)寫給朋友借米的信。他在這封信中說:
笨手笨腳地鬧事,全家人都喝了幾個月的粥,現在又疲憊不堪,這才讓我着急。向來仗着感情深厚,便命他報告,惠及少蜜。他能夠爲那些辛勞的人提供救濟,但仍然免去了他的麻煩。真清。
這裏的“一家人喫粥”恐怕是真的,不然這個很古板的老人也不會向同事借米了。
此時,顏真卿已經出任刑部尚書,並被封爲魯郡公。雖然是天災,但身爲正部級大員,他能“全家同喫粥”,恐怕古今都少有。
高官尚且如此,不懂得管理生活的文士就更慘了。
北宋才子秦觀在京城任祕書時,出身貧寒。他與汴京富翁、戶部官員錢謝住得很近。謝氏詩曰:
因爲詩人聖人杜甫有句名言:“日日歸朝春衣,日日醉江頭歸”。他特意解釋說,我“穿春裝”不是爲了喝醉,而是爲了給家人喫飯。
一代才子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也過着“小路長滿青草,全家常賒食粥酒”的生活。
周汝昌老師推測,這個“粥”可能不是旗人錢糧的“白米粥”或“老米粥”,而是豆汁。
周老師的猜想是有可能的。老北京也稱豆汁爲“豆汁粥”。也是老北京窮人的“美味佳餚”。
爲什么抱怨自己貧窮的文人總是說“喫粥”?
我想這不僅僅是用典故讓平常的東西變得更加優雅,而是通過煮粥來節省糧食。當你窮到只能勒緊褲腰帶省錢的時候。
例如清人所著的《檐露雜記》中記載了《白粥》兩首詩之一:
怎么煮飯比煮粥更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升可當二升,兩天可當六天糧。如果有客人,只需加水加火即可。如果你沒有錢,你就不需要要湯。不要說冷漠少了味道,而是冷漠多了味道。
又如《燕少雜記》中另一首描寫粥稀薄的詩:
水旱年間稻谷沒有收成,所以粥從來沒有這么稠過。人們都說用筷子插東西就會掉下來,我卻用勺子接起兩邊流的水。風浪已起,未抱出堂,日月沉庭。早上不用拍古銅照,眉毛裏面清晰可見。
三:養生花式粥
粥具有老年人健身保健的功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被發現。
東漢著名醫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規定,某些疾病除服藥外,“還須熱粥一升,以增藥效”。藥。”據認爲,喝熱粥可以幫助藥物的藥力散發。
人們很早就知道粥可以暖胃、疏肝、助消化。北宋詩人張耒特別注重喫粥。其《潘賓粥注》曰:
張安道:每天早上起牀就喫一大碗粥。如果空腹的話,糯米就會被釋放出來。補品不細,極其軟膩。與五髒六腑相容,是最佳飲食。妙奇和尚對山裏的僧人說,每天早上喫粥,好處很大。如果不喫,就會整天口幹舌燥、口渴難耐。能行胃理氣,生津液。現在我建議人們每天喫粥,認爲這是健康的關鍵,他們會笑出聲來。他們大多滋養生命,尋求平靜和幸福,並沒有什么深遠和難以理解的事情,只是在睡覺和喫飯之間。
南宋長壽詩人陸遊充分肯定了粥的養胃作用,並在詩中闡釋了張耒的道理:
世人皆知歲月,卻不知歲月就在當下。我學了宛秋常用的方法,只有喫粥才能長生不老。 (張耒晚年居陳,陳古稱宛丘)
中醫藥食同源,特別注重在日常飲食中達到治療目的。孫思邈在《千金方序》中說“藥之威治病,唯食能治病,藥過多”。有用”。
煮粥的主要原料五谷雜糧,大多性甘溫,無臭無味,最好與具有藥性的食物搭配。
因此,在衆多的藥膳中,花式粥的藥性最多,療效最好。各種粥已成爲食療的主要形式。
歷代不少食療著作中都記載了一系列食療粥方,如唐代王陶《外台祕要》中的黃豆粥、玉米粥等。
宋臨鴻《山甲清功》中的梅粥和茶粥。
元胡四惠《陰山正要》中的桃仁粥和生地黃粥。
明高潛《養生八注、飲食注意》粥篇收錄了芡實粥、蓮子粥、竹葉粥、蔓菁粥等40余種粥,大多具有食療作用。功能。
近代黃侃之父黃雲虎所著《粥譜》,是一部綜合性著作。收集了240多種粥菜譜,並根據粥原料的不同分爲“谷物”、“蔬菜”、“蔬菜”和“水果”。 “植物”、“藥草”、“動物”等等,其中很多都具有治療價值。
他在總結粥的奇妙功效時說:“一省錢,二味全,三滋補,四有益,五易消化”。他還比較全面地講了喝粥的好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