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關於比特幣銘文的安全性

免責聲明: 內容不構成买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關於比特幣銘文的安全性

道說區塊鏈 個人專欄 剛剛 關注

近日,一位名叫Luke的比特幣客戶端开發者在網上發表了一段言論,大意是他認爲比特幣的銘文是用戶利用了比特幣客戶端現有的一個“漏洞”發起的對比特幣網絡的一種攻擊。銘文的鑄造使得比特幣的區塊過大從而影響了整個網絡,而他將解決掉這個問題,這樣新版客戶端上线後,所有的比特幣銘文(Ordinals)就會被清除。

這番言論一經發表就在整個社區掀起了軒然大波---這裏面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關系。

首先反對這一點的就是現有銘文的持有者以及圍繞銘文开發的衆多項目團隊。

其次就是同樣從銘文的興起中獲得豐厚利益的各大礦工們。

在過往銘文的熱潮中,礦工們一度從銘文鑄造和交易中獲得的手續費甚至一度超過了比特幣的區塊獎勵。

而在明年即將到來的比特幣減半發生後,礦工們恐怕更需要依賴手續費才能保持獲利。

因此,就在這番言論發表之後,馬上就有大礦工發言表示了反對。

在現有的比特幣網絡中,比較主流的客戶端軟件有:Bitcoin Core、Bitcoin Node、Btcd、Bitprim、Bitcoin Knots。

而發表這番言論的Luke主要是在維護Bitcoin Knots這個客戶端。這個客戶端目前被Ocean這個礦池所採用,Luke同時也是這個礦池的CTO。Ocean礦池也是前推特創始人Jack Dorsey所支持的。這個礦池基本上對銘文持排斥態度。所以Luke有這番言論也不奇怪。

但比特幣網絡並不是單單由Bitcoin Knots這一個客戶端決定的。礦工們可以按自己的偏好在上述這些客戶端軟件中選擇自己屬意的版本進行安裝。

即便Bitcoin Knots徹底不支持銘文,只要其它的客戶端繼續支持銘文並且得到了大多數礦工的支持,那銘文就不會被消滅。

根據現在網上的數據,比特幣全網共有17476個客戶端節點,而其中運行Bitcoin Knots客戶端的節點僅有76個。由此可見,Knots在比特幣全網根本不佔優勢,連零頭都不到。

當然,這個事件也有可能發展到最極端的狀況:那就是开發者、礦工和社區的利益完全無法協調最終導致比特幣分叉。

但分叉後哪條鏈會被認爲是正宗的比特幣依舊會有一番相互之間的博弈。在這個博弈中是否一定是Luke以及支持他觀點的參與者主導同樣也不是那么容易在短期內看出結果的。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總體上來說,我覺得銘文被全部抹掉的可能性最小,現在已有的銘文被保留但未來銘文不再被支持的可能性存在,現在及未來銘文都繼續被支持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這件事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對於底層基礎設施而言,去中心化的重要性。在這件事中,正是由於比特幣的客戶端不被壟斷,有多種多樣的選擇,所以礦工不會被逼得只能選擇一個,銘文大概率還是能繼續在比特幣網絡中存在。

順帶說一句,這樣的案例也在以太坊發展史上出現過---早年因爲以太坊客戶端的多樣化,使得即便其中一種客戶端受到黑客的大規模攻擊而宕機,但整個網絡仍然保持了穩定地運行。

我記得在9月份和11月份的线上交流中,都分享過對銘文安全性的看法,並且我還專門比較過銘文(Ordinals)和比特幣郵票(Bitcoin STAMP)在安全性上的區別。

理論上比特幣郵票是比銘文要安全的,因爲它直接把數據附在UTXO上,而銘文則是把數據寫在見證數據中。而見證數據理論上可以被礦工刪掉,或者說礦工在驗證完隔離見證交易後可以選擇不保留見證數據。

但在實際中,只要有一個礦工仍然保留見證數據,銘文就依舊會在比特幣網絡中存在。所以在實踐中,比特幣銘文被刪掉的可能性實在是不大。

更何況經過這一年的發展,幾乎所有礦工都從銘文的興起中獲得了利益,他們就更有動機去維護和支持銘文生態的發展了。

所以這件事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個插曲,它不會演變成風暴。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了解更多區塊鏈一线報道,與作者、讀者更深入探討、交流,歡迎添加小助手QQ: 3150128700, 進入[金色財經讀者交流群]。
聲明:本文系金色財經原創稿件,版權屬金色財經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金色財經",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作者: 道說區塊鏈
打开金色財經App 閱讀全文 打开金色財經,閱讀體驗更佳 金色財經 > 道說區塊鏈 > 關於比特幣銘文的安全性 免責聲明: 金色財經作爲开放的資訊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金色財經平台立場無關,且不構成任何投資理財建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關於比特幣銘文的安全性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5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