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藥膳茶飲背後的隱憂

◎ 文 《法人》雜志全媒體記者 銀昕

“這家店一开張就成網紅了,我們經常過來。”

近日,一對年輕人捧着兩杯茶飲,走出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家茶飲店,店內人聲鼎沸,而窗外正被北京入冬以來的第二場寒潮籠罩。

山藥、黑豆、生姜、紅棗、菊花、枸杞……在茶飲配方上,《法人》記者看到一串常見的中藥材名,簡單查詢了一番之後發現,這些配方分別對應了視力模糊、睡眠不佳、脫發、焦慮等年輕群體中常見的亞健康狀態。

隨着奈雪的茶、喜茶、茶大爺、廣芳園等茶飲品牌的興起,奶茶成了年輕群體中流行的飲料。但近來,帶有中藥成分的藥膳茶飲,讓奶茶的江湖地位受到了挑战。

藥膳茶飲开業即成網紅

“我們很早就开始立項調研、研究配方,第一家店在去年开業,一开業就成了網紅店,前期的努力沒有白費。”魏女士是北京某家老字號孵化的茶飲門店主理人,她告訴記者,茶飲店的營收讓她和同事備受鼓舞,接下來計劃开更多的店。

“我們還真不是看到了這個風口才投進去的,而是恰巧趕上了‘風口’。”魏女士告訴記者,一开始選擇茶飲,是因爲團隊一直在老字號從業多年,積累了研發能力,並看到了未來健康茶飲的發展空間。“茶飲產品也在升級迭代,從最簡單的基底茶、植物奶基茶,到鮮果茶和高端原液茶,我們研判,下一步會向細分領域發展,如草本養生茶。”魏女士和同事花了5年時間,开發了“24節氣茶飲”,讓消費者全年都能喝到順應時令的產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藥膳和茶飲生意的商家有三類:一類是與魏女士同行的本草茶飲門店,第二類是互聯網醫院线上开方,第三類則是同仁堂、鶴年堂等老字號經營多年的膏方產品。

記者在浙江省中醫醫院微信公衆號上看到各式各樣的藥膳,有的可以用來燉湯,並注明了最好用來燉牛肉湯還是鴨湯(牛肉或鴨肉就是這副藥膳的最後一塊拼圖),最多的還是代茶飲,功效也各式各樣,幾乎涵蓋了所有亞健康狀態,如失眠、疲勞等。

而老字號經營的膏方,很多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北京鶴年堂爲例,目前有黃精膏、全鹿膏等10余種配方的膏方,對應的也是亞健康狀態。

展开全文

一字之差 藥膳非藥

“我們的膏方按照食品標准管理,包裝上沒有出現任何功效和適應症的字樣,只顯示主要成分。”近日,北京鶴年堂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藥膳和藥,一字之差,含義大不一樣。在西藥管理上,每種藥品都要經過嚴格的雙盲實驗、臨牀試驗等,才能批准上市,但鑑於中醫“藥食同源”理論,很難完全復刻西藥管理方式,特別是在藥膳和茶飲行業的管理上,有時難以分清“藥”和“膳”的界限。

記者了解到,2002年,彼時的衛生部公布了一份“藥食同源”目錄,收錄了傳統上既屬於中藥材也屬於食品的物質,藥膳、養生粥、茶飲等都只能在此目錄範圍內選取成分。2002年第一版目錄裏有丁香、覆盆子、橘皮、百合等87種物質,其中山藥、薏苡仁、桃仁和枸杞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熬粥食材。此後,目錄內容不斷調整,今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黨參、黃芪、靈芝、天麻等9種物質納入該目錄。

金先生經營一家茶飲連鎖企業,做直營的同時也吸收加盟店。這家連鎖企業針對性很強,提供的產品是應對女士經期不適的茶飲,成分以生姜、紅棗、燕窩等爲主。“我覺得做這行主要遵循兩個標准,一是不能用目錄之外的東西,另一個就是要按照食品來宣傳,不能做成藥品廣告。”

“我以一個醫生的視角,建議大家對市場上的這些藥膳茶飲不要抱太大期待。”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某醫院的一名醫生對記者說,市場上公开售賣藥膳茶飲,並非經過醫生一對一診脈後开方,那就有一個問題,消費者對自己的體質是否足夠了解?“人體很復雜,很多時候不能頭痛醫頭,如果一個人存在某一類亞健康問題的同時還有其他隱性問題,就不是藥膳或茶飲能解決的了。”該醫生表示,針對某種病症,最好不要在醫院之外尋求辦法。

記者採訪到一名年輕上班族,她想解決失眠問題,就看着配方挑選了一款茶飲,但沒想到連喝三天之後,失眠問題收效甚微,還鬧了肚子。“可能是不太會掌握量或者不了解自己體質。但從此我就知道了,這東西不能瞎喝。”

如何對待藥膳茶飲

“‘藥食同源’的物質,按照現行法律法規,不能宣傳功效和適應症。”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對記者表示,食品安全法特別在附則中將食品定義爲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有了這個附則,加上“藥食同源”目錄,含有中藥成分的藥膳和茶飲,法理地位不言自明。

“不能用目錄之外的成分,也不能宣傳功效和適應症,是行業的兩條‘鐵律’。”魏女士告訴記者,依據古典藥典,適當對食材本身的科普宣傳有一定必要,但不能過度宣傳其功效,“這明顯涉嫌違法。我和同事一再強調,如果有客人在門店詢問功效和適應症,工作人員一定要強調‘不能治病’,治病要去醫院。”魏女士認爲,藥食同源的核心在於“養生”而不是“治病”,不能誤導顧客。隨着國家對於中醫養生、古方食材的宣傳與科普的增加,很多人對藥膳成分也越來越了解,一提到菊花加決明子,馬上就會想到這是護肝明目的,一提到赤豆薏米,就會想到祛溼。

有的藥膳坊曾因宣傳和廣告用語“犯規”,受到監管。廣西柳州市中醫醫院東院區對面的“食藥同園”藥膳坊,售賣各種含中藥成分的粥、茶、飲及菜品,因爲對產品的宣傳使用了療效和適應症等字樣,受到市監部門的提醒,隨後改成了只宣傳成分的廣告內容。

不過,實際中,有些介於“功效”和民間說法之間的用語,也獲得了法律支持。“江中集團曾因一款產品宣傳出現‘養胃’兩字被罰。江中集團認爲‘養胃’只是一種民間說法,不屬於醫療概念,隨後將食藥監部門訴至法院,最終食藥監部門撤回處罰。”趙虎說。

以醫院爲背景的互聯網醫院按照藥品標准管理藥膳,但也並非沒有瑕疵。浙江省中醫醫院的藥膳茶飲購买步驟中,有一個不可跳過的“自診問卷”環節:每選購一種藥膳或茶飲,要先做三道自診題目,必須都點選“是”,才能進入隨後的开方環節。但這種方式,更多只是一種提示和告知功能,不能防止一些人“嘗鮮”。

與之相比,廣州中醫藥大學清遠中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线上开具代茶飲處方,只面向復診的患者,也就是說,必須在首診之後,才能到线上开方。

除了“藥食同源”目錄,以及按照食品進行廣告文宣這兩條“鐵律”,藥膳和茶飲目前並沒有針對性強的行業管理辦法。都是含中藥成分的藥膳茶飲,管理方式卻有的按食品,有的按藥品,互聯網醫院的尺度也不同,那么,是否該有個統一標准?

“沒有國標,的確讓藥膳茶飲很尷尬。”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記者表示,年輕群體對健康管理漸漸成了剛需,酸梅湯之類的產品有了很高的消費頻次,但沒有國標,它就只能是普通食品。“中藥的培養、儲存、運輸和加工,再到熬制和銷售,是個長長的鏈條。要形成統一標准,對全產業鏈的完整度要求很高,而現在這個產業鏈的水平還很低。”朱丹蓬認爲,目前最現實的做法是嚴格要求藥膳企業在“藥食同源”目錄中取材,不能越界。

“單獨制定行業法規沒什么意義,倒是應該想辦法讓‘藥食同源’這個目錄更科學、更實用。”上述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某院的醫生說。魏女士也認爲“沒必要”:“現階段來說,我覺得先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要求,伴隨着行業的不斷壯大,在問題中尋找解決辦法會更好。”

編審|渠 洋

責編|惠寧寧

校對|張 波 張雪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藥膳茶飲背後的隱憂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5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