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周前,OKX 宣布推出AA智能合約錢包,也在衆多CEX中帶頭將账戶抽象進行了落地。
無論是投資收購還是自主研發,CEX們在錢包上的投入顯而易見。注意,這並不是傳統CEX上的托管錢包,而是用戶可以完全自主掌控的錢包,並帶上了CEX的品牌。
多年以前,筆者作爲老韭菜並沒有感知到非托管錢包的流行。充錢、买幣、賣幣,提錢 ...似乎CEX才是整個加密世界的流量入口,錢包則更像一個提走資產的出口。
而在越來越強調去中心化、鏈上熱點日益分散的今天,"交互"重新賦予了錢包作爲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另外账戶抽象的出現,也更多的讓人期待明天錢包以更友好的姿態,獲取圈外流量的可能性。
當CEX們开始卷錢包,熊市幣價風平浪靜的水面下,暗潮正在湧動:
爭奪流量,才是跨越周期的永恆主題。
在Web3,基礎設施即流量入口
在我們身處的互聯網裏,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應用掌控着流量的入口。
例如微信公衆號上的一篇文章可以變成一個爆款的10W+閱讀,這個過程中你只需要操心內容本身是否有吸引力,不用怕沒有觀衆。潛在的觀衆就是所有的微信用戶,應用本身就手握巨大的流量池。
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推個10-20年,事情並非總是如此。
在2G或3G時代,掌握流量密碼的是基礎設施提供者,即電信運營商。運營商辛苦的做網絡鋪網线搞通訊,也順帶推出了VAS(Value Added Service):彩鈴、彩信、小遊戲和手機報...所有的業務都從我運營商這裏走,並且用話費來支付服務。
這些業務對於新一代年輕人來說稍顯陌生,但在當時一切看起來都順理成章:
基礎設施提供方一次大投入搞基建,再通過邊際成本幾乎爲0的話費+增值服務慢慢收回成本,考慮到龐大的用戶量,基本上是穩定盈利的生意。
是不是有點CEX那味了?
一次大投入建設交易所的交易系統,輔以持續運維和迭代,再通過掙交易手續費(現貨/合約)來收回成本。有了基本盤之後,再來拓展更多的服務和領域。
在10年以前,CEX是妥妥的加密世界流量主入口,甚至沒有之一。
6年前,ICO模式興起,用戶可以用錢包資產直接訪問某個智能合約來獲得代幣;
5年前,加密貓出現;幾乎同年,Opensea成立,隨後NFT炒作浪潮到來,用戶可以通過錢包訪問平台來交易NFT;
3年前,Compound首推流動性挖礦,引爆DeFi之夏,用戶可以直接和DApps交互,獲取代幣收益...
不要忘記,由於Web3的流量自帶交易屬性,哪裏有有利可圖的交易,哪裏就有流量。
而錢包作爲任何交易的第一基礎設施,在變更的敘事和範式轉換中,逐漸提高了自己流量入口的地位。同時也造就了2019年成立的metamask的成功。
而在這個過程裏,CEX們稍顯後知後覺。加密世界早期的流量霸主,在鏈上熱點頻出、NFT崛起的發展過程中,流量开始被切分,一如當年的電信運營商被微信和支付寶們切分流量。
於是CEX們也开始做IEO、做錢包、建NFT平台、支持BRC-20、爲流動性質押或者挖礦提供更便捷的入口...一切變得順理成章。
保住業務的基本盤,同時在鏈上熱點的變更中,跟上節奏去爭奪流量入口,並且利用已經積累的交易用戶量優勢,給自己的非托管錢包和其他業務導流。
來自grandviewresearch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8 月,全球加密錢包用戶數量從 2021 年 8 月的 7632 萬用戶達到 8402 萬;2022 年全球加密錢包市場規模爲 84.2 億美元,預計從 2023 年到 2030 年將以 24.8% 的復合年增長率 (CAGR) 增長。
面對這個體量,即使不精確計算該數據中的錢包用戶和CEX开戶用戶中的重疊,僅看市場規模和增長率,CEX們紛紛入局錢包建設也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能獲取更多流量,何樂而不爲?
站在後天看明天
在20年前,電信運營商是通訊和增值服務的主入口。但後來的事我們都見證了,3G之後移動互聯網崛起,上層應用百花齊放,流量被各類垂直應用切分,運營商這個紅極一時的基礎設施提供商,漸漸淪爲了下層管道--只修路,但收不到更多的來自流量的過路費。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押着相同的韻腳。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在DEX崛起、全球監管壓力和敘事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中,CEX會不會也擔心流量和掉隊的問題?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目前CEX做錢包,和自建的公鏈打通、賦能自家的平台幣、提供與鏈上app相似的體驗和服務,至多能做到"不掉隊"。
但要變成領隊,則需要站在後天看明天。
加密市場如果有明天,尋求用戶大規模採用肯定是繞不开的話題;而如何更好的布局謀劃大規模採用,從技術上來說,账戶抽象、ERC-4337和智能合約錢包等趨勢已經逐漸顯現。
而某些L2,如Starknet,已經逐漸开始只支持AA账戶,而不支持EOA。
雖然從今天來看,大部分的場景下,也沒到非智能合約錢包不可的局面,更不用說用AA後gas費誰來出的問題。其可編程、批量操作和非主鏈gas的種種優勢特性,更像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鋪墊:
即大規模採用之後的錢包和交互體驗,應該是這個樣子。
所以筆者認爲,交易所們是站在後天的視角上提前布局錢包,是競爭趨勢,也是行業食物鏈上遊的頂級嗅覺。
例如OKX在當前時間點發布智能合約錢包,從整體市場環境來看並不好。同時,如果仔細體驗你也會發現,OKX的智能合約錢包入口其實藏的相對較深,也沒有直接露出。
但如果面向未來考慮,在市場低位穩態時先推出,再快速迭代和小規模試錯,等到市場情況反轉時,產品體驗可能也就打磨的差不多了,在面對好行情湧入的更多流量時,自然底氣也會更足。
交易所們喫了之前"人有我無"的虧,必然會在這個階段"人有我優"。收購也好,自研也罷,錢包這個流量入口不能丟,結合自己的業務也有玩出花的潛力。
另外,換個思路想,如果真的有mass adoption,你用這個錢包也是用,用那個錢包也是用。對圈外普通新用戶來說,品牌背書、激勵活動、使用體驗上的考量,遠高於CEX和DEX之爭,更不會陷入"CEX不中心化所以我不用"的原教旨主義中,因此CEX在具有資金和規模優勢的條件下,或許還可以在下一波浪潮來臨時後發制人。
畢竟,他的第一款錢包,何必是Metamask。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