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近幾天的熱(糟)搜(心)榜單,有範君的發際线又向後倒退了一公分。
這邊“國企高管祕會拜金女”,那邊“失業中年坐滿星巴克”;鴨脖鼠頭無從分辨,有志青年奔赴考場......
當#中年失業#與#高考#的熱搜擺在一起,網友們的評論真相了:即便高考中舉,依然躲不過35歲的溫柔一刀......
圖源:《這個殺手不太冷》劇照
一條“星巴克幾乎被失業的中年男女佔滿”的帖子,在社交平台火速出圈。
圖源:微博熱榜
苦苦掙扎在求職路上的“孤勇者”,火速集結在評論區,難友相認,想說的話太多。
圖源:微博
明明已經失業,卻不好意思待在家裏,每天准時准點到咖啡店打卡,假裝上班。
咖啡店、圖書館、麥當勞,乃至公園的長椅,成了失業者臨時的“避難所”。
圖源:簡書
現在,這群人有了新的名字——「城市新型流浪者」。
中年人的體面,都是工作給的。
對他們而言,比失業更難面對的,是告訴家裏人自己失業了。
家不是避風港,星巴克才是
爲什偏偏是星巴克?
曾經端坐在辦公室跟同事探討業務,處理紛至沓來的電子郵件,參加無休無止的大小會議......
圖源:《華爾街之狼》劇照
一旦這種日常被迫終止,想要找一個相對靠譜的的溝通工作環境,其實挺難的。
被高檔寫字樓的環境“寵壞”的打工人們,對於“避難所”的要求包括:
門店夠多,營業時間夠長,有座位、有穩定的WIFI、有空調和充電的插线口,以及不需要持續地點單。
在星巴克駐扎了3個月的小蓮表示:“我遇見過6月份不給开空調的公司,但星巴克一定有冷氣。”
圖源:微博網友
除了場地硬件水平在线,飲食方面,星巴克就算總被詬病,但總體來說也能維持在基准线以上,不會特別離譜。
花20幾塊錢,就可以买斷一整天的獨處時間。
空調+皮質沙發,偶爾幾聲刺耳的磨豆子的聲音,提醒你該繼續投簡歷了。
當然,如果你沒有太多的中產包袱,也可以拿着便利店的菜肉包子,來去自由。
圖源:微博
失業之後,這份難得的輕松與相對的“自律”,在家裏很難實現。
大部分失業中年,基本上都在扮演家庭頂梁柱的角色。一旦失去工作,相當於一個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
車貸、房貸、老人看病、孩子教育、家庭开銷......中年危機說來就來。
他們擔心失業的消息讓家裏人跟着一起焦慮,與其如實相告,不如選擇暫時逃避,慢慢尋找機會。
圖源:《逃避可恥但有用》劇照
有網友表示,自己一开始也是選擇去星巴克“假裝上班”,但後來發現很多接孩子放學的大爺、大媽也都在這裏耗時間。
拼財力拼不過,拼分貝更是輸得徹底。
於是,他轉站去了漢堡王。就在他充了一張“國王卡”後發現,一杯8塊錢的咖啡照樣可以坐一天,可以說十分匹配他目前“一分錢兩半花”的經濟狀態。
圖源:漢堡王小程序
網友@萍萍一开始被公司“優化”非常突然,一开始的一個月渾渾噩噩,在家擺爛。
一天一頓飯,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最後導致內分泌失調,健康亮起了紅燈。
於是,在失業的第二個月,她嘗試走出家門,上午去咖啡館寫寫兼職文案,雖然錢不多,但至少讓自己忙起來。
就這樣,她也成了別人口中的星巴克“氣氛組”。
用她的話說:“人到中年,每個人都是劫後余生,尤其是到了35歲,失業之後可能就意味着會長久失業。”
35歲,又被稱作「職場枯榮线」
根據新華網調查數據顯示:將近90%的人都表示:35歲以後,找工作太難了!
某職場論壇上,一位37歲的程序員,求職4個月,海投了500分簡歷,最後只收到了3個面試邀約。
走投無路的他找到了做獵頭的朋友,可惜也都是愛莫能助,很多崗位就是把年齡卡得死死的。
即便是考編上岸,大部分崗位也都明令“35歲以下”。
圖源:網絡
曾在《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等知名媒體就職的985哲學碩士陳濤。38歲應聘外賣員遭拒,回老家想當道士,也因爲超齡而被拒絕。
圖源:網絡
如今,陳濤的工作有了最新的進展。他找了五份兼職,相對來說時間自由,而且比以前全職的時候賺得更多。
理想國最近出版的《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中說:“如果你年過四十,僱主會認爲你思想僵化;如果你年過五十,就認爲你油盡燈枯。”
圖源:《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35歲失業,65歲退休,現實就是如此尷尬。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爲什么很多35歲以上的中層領導,一旦被开除,就很難找到工作?”
“因爲他們需要大量的付出,但是卻無法給予公司所需的正向動力。”
"如果是女性,那么結婚、生育,仿佛這個性別就是問題。而男性,普通員工或許還有機會,如果是領導,公司大部分更愿意選擇優秀的畢業生,親自培養。"
“公司試圖節約人力成本,大量的大學生頂替了老員工的位置,但也無奈淪爲了廉價勞動力。”
這些評論的觀點一定是帶有歧視性的,但你不得不承認,在如今的職場這並非個例。
但如果你以爲,年輕就是一把求職的“萬能鑰匙”,那就大錯特錯了。
年輕人的日子,一樣不好過
知乎熱帖:#26歲,本科肄業,家裏蹲5年,沒工作過,沒社交,與社會脫節,怎么自救?#
圖源:知乎
據這位網友描述:我一個朋友也沒有,最長的上過12天班,最近減肥24斤,出門面試,非常糟糕。害怕、退縮,每到一個單位坐到下午就想逃跑。
帖子下面不斷攀升的話題關注度,讓我們看到了和博主有着同樣困惑的待業青年。
有人把這類在家躺平的年輕人稱爲“蹲族”,“蟄居族”。
圖源:中新經緯微博
如今這個現象已經擴大至全世界範圍。
日本有近100萬青年人選擇宅在家;韓國也有30萬青年人賦闲在家;美國600多萬無學無業的青年人靠父母資助生活。
圖源:中國財經報道
我們經常說,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也是經濟發展成果最真實的晴雨表。
在我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向被看重。
主要是因爲應屆畢業生沒有經濟基礎,抗失業打擊能力比較差。
粗略估計,2020年、2021年,我國每年大約有200萬應屆生找不到工作,佔總數的15%;而2022年,這個數字直接翻倍,超過400萬。
有經濟學家認爲,未來幾年將是改革开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時刻——
既要消化過去三年的因“口罩”原因而造成的失業存量,又要面對城鎮就業需求達到歷史高峰的事實。面對供給面的減少,就業矛盾越來越大。
一切都是周期
今年4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2%,比上個月下降了0.1個百分點,接近到疫情前的統計水平。
從數據上看,我國的就業基本盤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爲什么好像跟我們看到的,和身邊朋友經歷的不太一樣呢?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孕婦效應”,即偶然因素隨着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
也就是你开了奔馳就更容易看到奔馳,你背了個LV就容易發現滿大街都是LV。
數據是客觀而理性的,或許只有親自去到咖啡廳,跟那些“假裝上班”的人面對面聊聊,才會知道他們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欺騙家人“假裝上班”是一種逃避的行爲。
但從某種程度上,當一個人處在人生低谷,沒有選擇渾噩度日,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讓自己和家人都得到救贖,何嘗不是一種「勇敢」。
沒人比他們更懂重返崗位舉步維艱。但爲了支撐家庭,不得不先找一份兼職來維持基本的生活。
爲什么當在學識、經驗、體力、決策力、心態等各方面都來到一個比較成熟、穩定的階段的時候,卻是被職場拋棄的开始?
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圖源:網絡
或許就像馬化騰在朋友圈轉發的文章《聊聊裁員的事》裏面說的那樣,一切都是周期,經濟是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文章最後,有範君想把羅翔老師的話送給那些還在求職路上掙扎的「孤勇者」。
“務必請你,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於這世間水火。”
周期有高有低,沒人知道這場6月雪會下多久。但即便只有一點希望,也值得全力以赴抓住。
而那些在星巴克呆膩了的中年人,因爲咖啡傷胃,已經陸續轉站去茶室喝普洱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