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三屆上海咖啡文化周在徐匯濱江开幕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滿城盡飄咖啡香,申城又迎來一年一度的咖啡盛事。今天上午,以“活力上海夢想齊啡”爲主題的第三屆上海咖啡文化周在徐匯濱江开幕。活動現場發布的《2023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上海已擁有8530家咖啡館,位列全球第一,遠超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在上海,咖啡行業正煥發出蓬勃綿長的生命力,咖啡文化也早已根植於海派文化基因,成爲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上海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
上海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全城已擁有8530家咖啡館,相比去年的7857家增加了673家。具體來說,在上海,平均每萬人擁有3.45家咖啡館,平均每平方公裏擁有咖啡館1.35家。
今天上午,虹橋國際咖啡港牽頭美團、上海交通大學文化創新與青年發展研究院、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共同發布《2023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一系列的數據顯示,上海咖啡市場活力無窮。
在8530家咖啡館中,既有以上海爲落地首選的約20家海外知名咖啡品牌,也有正在強勢增長的本土咖啡品牌,當然也少不了獨具魅力的獨立精品咖啡館。它們用一杯杯專業、精致又不乏創意的咖啡,點亮這座城市。
氤氳咖啡香還從上海飄向了全國。報告指出,伴隨着中國消費者咖啡習慣的逐漸養成,咖啡市場的進一步下沉與咖啡需求的品質、精品化升級,咖啡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根據美團數據測算,2022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2007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將達到3693億元,已成爲上海一張新名片。
城與人,因爲一杯好咖啡共舞。开幕式上,餓了么、美團、瑞幸咖啡、麥咖啡、NOWWA咖啡以及COFE+等正式啓動全城免費“恰咖啡”活動,一同爲廣大市民遊客奉上“咖啡大禮包”,共計200萬杯免費咖啡,激發了消費新動能。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發布了《全力支持咖啡產業高質量發展六條舉措》,其中包括提供50億專項信貸額度支持、“魔咖貸”普惠金融專項產品、推動商戶數字化經營等內容,助力上海咖啡產業更上台階。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和光明乳業“啡常溫暖”咖啡公益基金也宣布啓動,打通城市消費者與邊遠鄉村咖農之間的距離,讓咖農和他們的孩子能擁有光明未來,傳遞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總站聯合總台CGTN、總台視聽新媒體中心共同主辦的“一起咖啡吧”嘉年華活動主題曲《咖啡有約》同步首發。主題曲MV通過上海衆多知名地標場景中的咖啡時刻、咖啡生活,折射出上海特色咖啡文化所蕴含的城市溫度和國際化形象。
“最長岸线”咖啡市集吸引人氣
苦與澀、甘與醇,是咖啡的迷人味道,但在“520”這個日子,卻讓人品出了一絲絲甜蜜。
在开幕式現場,正在進行中的西岸國際咖啡生活節吸引了衆多市民遊客。捧一杯星巴克的果汁氣泡冷萃咖啡,一口下去身心通透,OATLY燕麥奶帶來的520主題特調——不“梨”不“氣”則很是應景,打出“一站喝遍全球”的標語,獨立咖啡館“來喝來鬧”帶來全球20多個產區的小衆咖啡豆……
隨着西岸地區的咖啡館數量快速增長,這裏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咖啡聚集區。正因爲徐匯“咖啡文化”的獨特基因,在坐擁最美江景、最文藝範的徐匯濱江,才能展現一場最全品牌、最長岸线的上海浦江沿岸最大規模的“國際生活集市”。記者看到,主會場亮相的100多家咖啡品牌中,既有McCafé、Lavazza、Costa、Peet’s Coffee等業界大牌,也有永璞、Nowwa、瑞幸咖啡等業界新貴,每一家都各有特色,一站式體驗咖啡文化。
不僅是西岸,一系列以咖啡爲主題的創意文化活動都在近期密集开展,通過咖啡與潮流生活方式的嫁接,打造兼具社交與文化屬性的咖啡消費新體驗。
圖說:西岸國際咖啡生活節
這兩天,全市16個區陸續啓動各類主題咖啡活動,形成貫穿全年的效應。“思南橙熟咖啡藝術節”爲咖啡加入文化、戲劇、運動、藝術、展覽等元素;長寧區的咖啡市集則有樂隊演出、藝術互動體驗、咖啡品嘗、咖啡冠軍表演等活動;還有金山區聯合咖啡博物館舉辦手衝咖啡大賽,“以咖會友”傳播推廣咖啡產品和文化。
還有美團外賣攜手久事旅遊,聯合頭部咖啡品牌,推出以“咖啡新浪潮”爲主題的蘇州河咖啡花船活動,將咖啡元素融入蘇州河上的遊船裝飾,以蘇州河外灘源碼頭爲起點开展蘇州河面上巡遊展覽活動,市民到場可領免費的特調咖啡。
5月26日,上海咖啡產業高峰論壇將在虹橋品匯舉行。聚焦咖啡新勢力、新產品、新模式,通過超10場主題分享,洞察咖啡消費新趨勢,熱議行業切實問題。現場還將見證《咖啡師國家職業技能標准》國家教材主編主審受聘儀式,以及第三方咖啡認證中心的正式授牌,見證中國咖啡人才標准走向統一化、系統化、專業化。
隨着越來越多的咖啡品牌在上海落地生根,包容、开放、富有活力的咖啡文化已融入上海的文化DNA。上海咖啡文化周將繼續以創意文化活動、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更多咖啡品牌新勢力,創造咖啡文化新表達,布局咖啡產業新賽道,孵化咖啡業態新模式,爲推動城市發展跨上新台階注入新活力。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