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貴州:被低估的美食天堂,貴州菜又“出圈”

在貴州,流傳着“三天不喫酸,走路打躥躥”的俗語,足見貴州人對酸湯的深厚情感。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店名包含“酸湯”餐飲門店已超8700家。而近一年,含“酸湯”的餐飲門店門店增長率超過了40%。截至2024年8月2日,小紅書上酸湯相關的種草筆記超過84萬篇,而抖音平台上,有近100個酸湯相關話題,其中,酸湯、酸湯牛肉、酸湯火鍋、酸湯魚片、酸湯調味料等,超10多個話題播放量破億。至此,酸湯市場的熱度可以看出還在持續。餐飲新連鎖梳理了各個火熱酸湯品牌的成立時間,發現雲貴酸湯火鍋品牌:紅燈記、王奮鬥貴州酸湯牛肉火鍋、洱火雲南酸菜火鍋、滇牛雲南酸菜牛肉火鍋等,都成立於2023年。

如今,這一特色美食正突破地域限制,正在悄悄進入各大城市,四川是火鍋重鎮,如今流行的喫食卻是貴州火鍋。不僅是成都,貴州菜的“地盤”也已經衝出了西南地區。在北上廣大放異彩!

當貴州菜佔領成都

似乎是一夜之間,貴州菜館子就开遍了成都,成爲了美食界的新頂流。大街小巷裏,來自安順的奪奪粉、貴陽的腸旺面,畢節的湯圓、遵義的羊肉粉等,成爲了人們相約體驗的美食,也成爲了社交媒體上人們爭相打卡的新寵。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數種風味組成,味辣、酸鮮。

展开全文

在小紅書上搜索“成都貴州菜”,蹦出來的帖子裏,火鍋、簡餐、小喫都有,不少店一到飯點都是大排長龍。還有些貴州菜餐館已經細分到小喫、火鍋等垂直領域。無論是網紅的春熙路、玉林街,還是其他大街小巷,貴州菜的存在感已經讓人無法忽視。

貴州菜能在成都爆火,除了兩地在地緣上的接近,成都人與貴州人對嗜辣一事的相同愛好,也促成了這一盛況。稍有不同的是,川菜偏愛麻辣口味,貴州菜則專注於酸辣。

最能喫酸的省份

貴州人日常就擅長做酸食。

其中,在食材的开發上,可以說是萬物皆可入酸:以米酸爲代表的禾酸、以酸菜爲代表的菜酸、以蝦酸爲代表的葷酸、以檸檬酸爲代表的果酸......可以說但凡能喫的東西,貴州人都把它們塞進缸裏發酵了。

至於做酸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門,主流的就有酵酸、泡酸、醃酸、糟酸、漚酸等。貴州人嗜酸,已成爲一種割舍不去的生活方式;但在過去,這卻是當地人不得已的選擇。貴州多山地,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加上位於高原,交通受限,與外地進行貿易多有不便。隔壁四川幸運地擁有了鹽地,而貴州卻是全國唯一沒有任何鹽資源的省份。

清代嘉慶九年,張澍來到此地,就在《續黔書》中寫道:“黔介滇、蜀之中,獨不產鹽,惟仰給於蜀,來遠而價昂。”多重限制下,貴州人民缺鹽成了常態。可偏偏這裏氣候潮溼,煙瘴彌漫,本地人容易患上腹瀉、痢疾、食欲不振等毛病,在缺鹽的條件下,只能另闢蹊徑,用酸食來提高食欲,幫助消化和止瀉,促進新陳代謝。

久而久之,對於貴州人來說,喫酸成爲了喫鹽的代餐。沒想到,這種“曲线救國”的做法,卻在日後形成了無可替代的酸食文化,也成爲了中國飲食中的一朵奇葩。

貴州,也是一個被忽視的食辣之地

提到喫辣,人們往往最先想起的,是四川或湖南。殊不知,貴州也是一個無辣不歡的喫辣大省。

在國外華人超市被奉爲奢侈品的老幹媽辣椒,正是來源於貴州的雞油辣椒醬。鮮爲人知的是,貴州是中國最早廣泛食用辣椒的地區。這種原產於美洲的作物,自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傳入中國後,一开始並未被人們發掘其食用、調味用途。在沿海地區的廣東、浙江等處,辣椒原本只是觀賞作物。

這一現象在明神宗萬歷十九年的《遵生八葵》可以找到記載:“番椒,化生花白,子儼突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當辣椒從沿海地區來到內陸後,貴州人提煉出了它的調味價值。從前,中國的辛辣三香是花椒、姜、食茱萸,辣椒屬於是後來者居上,產量高,貯存方便,因此成爲了重要的調味料。

貴州人食用辣椒,除了能祛溼外,更重要的原因跟此地偏好酸食一樣,也是缺鹽的“副作用”。早在康熙年間,《思州府志》就有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裏說的就是貴州。同時代的《黔書》也持相同觀點:“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只逛舌耳,非正味也。”因此,早在清代,貴州就开始種植辣椒,作爲飲食中重要的調味品,“頓頓之食每物必番椒”成爲了本地飲食常態。當時流行的苞谷飯,其菜便多用豆花,蘸水便是用水泡鹽塊後加入海椒,以期加入辣味。《中國食辣史》一書的作者曹雨還爲此摸清了整個過程:喫辣,最初僅限於貴州東部和與湖南交界的山區,到了19世紀,开始從貴州向北擴散至湖北,向東擴散至湖南、江西、向南擴散至廣西,以及向西擴散到雲南、四川。

可以說,貴州是中國食辣地圖的中心和源頭,而這一格局早在嘉慶年間就已形成,後來黔、湘、川、贛四地人民才紛紛“種(辣椒)以爲蔬”。與辣椒相互成就的,還有貴州菜裏的蘸水。

蘸水,其實就是蘸菜喫的蘸料。在貴州,它也叫做“辣椒水”,因爲幾乎每碗蘸水都會加入辣椒,沒有辣椒的蘸水也就沒有了靈魂。貴州菜中,蘸水的豐富程度可以誇張到,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種蘸水。僅以辣椒區分,就可以有幹辣椒面、糊辣椒、油辣椒、剁辣椒、糟辣椒蘸水等。每種辣椒做的蘸水,搭配的菜還都不一樣,例如幹辣椒面一般拿來蘸烙鍋洋芋、烤豆腐,油辣椒拿來蘸豆花,剁辣椒和糟辣椒一般當作火鍋的蘸水。

喫個蘸水都能喫出滿漢全席的架勢,足見貴州人對待它有多認真、着迷。不過,蘸水原料裏,也有一些食客唯恐避之不及的。

其中,折耳根當最受爭議。它也叫魚腥草,不僅可以加入蘸水中,也能涼拌,或作爲配菜。人們對折耳根的感情可謂冰火兩重天。貴州人離不开它,但外地食客卻並未能全盤接受。老饕汪曾祺就喫過了它的“苦”。當年在劇團裏,一位貴州女演員的母親給她寄了一包折耳根,汪曾祺嘗了幾根後面露難色:“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但他喫辣的本領,卻是在雲貴地區歷練出來的。

一方水土,一方飲食,貴州菜裏,藏着這一高原山區豐富、多元的歷史與人文況味,而酸與辣,正是當地飲食文化的靈魂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如果分享的內容和圖片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貴州:被低估的美食天堂,貴州菜又“出圈”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7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