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萬州羊肉格烙餐桌上的美食,喫過的人一提起就會食指大動!

萬州羊肉格格聲名遠播,有很多山民養殖山羊,有一道菜叫羊肉格格,那獨特的“格格”二字讓不知究裏的很容易產生聯想,很多食客以爲帶“格格”兩字必然是皇宮裏的菜,其實它是當地的一種叫法。這道菜很有特點,乃是用辣椒渣混和其他主料蒸出來的。這是區別於紅燜羊肉,涮羊肉之外的另一種獨特喫法,香辣適口,回味悠長,醇和厚道,肉質鮮而不膩,嫩而不羶。羊肉格格不是季節性美食,而是四季飄香。民間式的制作獨到,竹制小蒸籠一格一格壘砌起來上蒸鍋大火很快蒸熟,俗稱“一籠水”,一格格同時蒸熟故稱“格格”。麻、辣、鮮、香、嫩,令人入口難忘。

羊肉格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巴蜀地區自古便有食羊肉的習慣,起初皆以沙鍋、陶罐、鼎罐燉而食之,直至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爲關羽報仇,屯重兵於古萬州天生城,蜀軍紀律嚴明,爲了不擾民,劉備下令,寨門外一切食物、用品、用具皆不得掠用。蜀軍缺鍋、缺罐、缺鼎,於是就地取竹子編制成蒸籠,再拌上雜糧蒸羊肉食之,緩解了燃眉之急。後來人們就廣泛的採用這種方法烹制羊肉,經過1780余年的改良和發展,終於形成了今天巫溪獨具特色的羊肉格格。

民國初年萬州設海關,商埠日漸繁興。二裏多長的碼頭港灣日進出木船兩千艘左右“帆檣櫛比,略無隙處”。是白天“千人拱手”(船伕雙手推橈狀),夜晚“萬盞明燈”(市區與港灣燈火輝煌)的風水寶地。爲適應船民客商需要,枯水期上沱(沙嘴河壩)、南門河壩、東門河壩季節性街市(竹木屋架蓼葉竹棚的棚屋)遂興旺。有一叫楊三哥的夫婦二人由鄉場到萬州城謀生。正是枯水季節,就在南門河壩搭了間茅扇棚屋开小食店,賣豌豆粉、雜肺湯、扣碗和家常小炒,兼賣散酒(俗稱杯杯酒),顧客主要是橈夫子、下力漢和候船人。蒸扣碗是將裝好食材的碗放在竹蒸籠裏一屜屜套好放在“甑腳水”燒开了的鐵鍋上蒸熟。一股氣蒸熟的叫“一籠水”,放涼的熟扣碗上籠再蒸叫“餾氣”或“搭氣”。

展开全文

有一次楊三哥的老婆在裝碗時碗不夠用,剩下一些拌好的羊肉就幹脆放在竹蒸籠空檔處,心想留着自已喫。殊不知一喫口感更好,不像碗裏那樣稀綿,“一籠水”更麻辣鮮脆,於是此後幹脆改用竹蒸籠直接蒸,然後分成一份份賣,很受食客歡迎。

食材明細:紅苕(地瓜)1200克,糯米粉600克,羊肉1000克,香菜125克,辣豆瓣醬、腐乳汁、醪糟汁各35克,醬油、紅糖各25克,姜米15克,精鹽5、克,蔥葉30克,花椒6克,辣椒面20克,味精4克,五香粉3克,菜子油50克,高湯225克。

萬州羊肉格格的制作方法:

1、將羊肉切成4釐米長、1.2釐米見方的條。香菜擇洗幹淨,切成3.5釐米長的段。蔥葉剁成末。花椒切成末。紅苕去皮洗淨,切成約0.5釐米見方的小丁。豆瓣醬剁碎。

2、羊肉放入容器內,加入辣豆瓣醬、腐乳汁、醪糟汁、醬油、姜米、紅糖、蔥末、花椒末、辣椒面、五香粉、味精、菜油及高湯、糯米粉各100克,充分拌勻醃漬入味。

3、紅苕丁放入余下的糯米粉內,加入余下的高湯拌勻。

4、取10只直徑10釐米、高5釐米的特制竹蒸格,將紅苕糯米粉分別填入蒸格內,再分別蓋上羊肉,將蒸格重疊,放在特制的蒸鍋上,用旺火蒸至熟爛取出,食用時每人一格,撒上香菜段即成。

溫馨提示:每格內的料要均勻一致。蒸制時間要長些,水要一次加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萬州羊肉格烙餐桌上的美食,喫過的人一提起就會食指大動!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7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