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他是典型理工男,復原失傳700多年的陶瓷釉色,從此與宋瓷結緣

茶具是茶文化的物質載體。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正如陸羽在《茶經》中所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自唐代开始,茶文化從日常生活中獨立出來。到了宋代,茶文化已經走向成熟,而其標志就是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於此同時,南宋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以擬人的手法描述

自從人們开始飲茶,便有了茶具。一般而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生產开始出現飛躍發展;隋唐以來,我國瓷器生產進入一個繁榮階段;而宋代,制瓷工藝技術更是獨具風格。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記載,“盞色貴青黑”,

他對陶瓷並不陌生,自小生長在瓷都景德鎮,父親在國營瓷廠裏做工,從小與瓷土打交道,自然也薰陶了兒時的詹經。這些“泥巴”在他手裏隨時可變出一個杯子、一個碗亦或一個花瓶,陶瓷在他心裏留着深刻的印記,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2004年詹經在陶瓷的黃埔軍校——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無機非金屬專業。

“對這個專業,我談不上喜愛,也談不上討厭。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2008年畢業後开始讀研,依舊如此。實際上我就一個典型的工科男。”這7年是他陶瓷與釉料理論知識迅速增長的時期,是他深入學習了解陶瓷文化的時期,更是他將理論用於實踐的开端。

展开全文

2010年,他在碩士生導師張文麗老師帶隊下,所參與的項目獲得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與團隊獲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11年,他進入國內一家著名的釉料廠开始工作,多年的理論終於能應用於實踐。他懷着對陶瓷釉料的熱愛之情全心投入到研發中去,在公司短短的4年時間,就提交色釉方面的發明專利5項。

他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向往!我選擇了它,就風雨兼程,一如既往的去愛它、適應它,改變它!其實這個世界只有‘我’,這個世界是我所創造的,這是我的世界。”

2016年因爲家庭的原因,他辭職回到景德鎮,开始了新的思考。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來自唐山的一位藝人,從他那裏了解到

找文獻,查資料,研究鐵紅金圈的歷史,了解鐵紅金圈的特點。通過這些收集的資料,結合前期的探索性實驗,確定研發的方向,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實驗,第一代鐵紅金圈研制成功。

與此同時,新的挑战出現了,他之前只是釉料研發,准備坯體、磨釉、施釉、燒成等工序基本都是其他人協助完成。

隔行如隔山,雖然同是釉料行業,但是建築陶瓷和日用陶瓷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剛开始的時候,他自己試圖用建陶的方式生產,但是沒有完全成功。

他沒有放棄,請來多年從事陶瓷手工業的老師傅,不停地請教,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經過夜以繼日地專研、制造,天目瓷工藝的七十二道工序,從泥料的選擇到釉的調配,手工拉坯、修坯、到燒窯成瓷,詹經已能輕車熟路地完成。

隨着對鐵紅金圈的深入了解,他對宋瓷越來越感興趣,特別是對天目瓷,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接下來,他把研究方向指向油滴。他在古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用景德鎮瓷泥燒制油滴茶盞,燒制出來的產品通體施釉,光滑細膩。

雖然他已經完成了

然而,木葉盞本身有很多謎團:爲什么木葉只裝飾在茶盞上,從未見過裝飾於瓶、罐之類器物之上?木葉盞的裝飾葉片,究竟是什么植物?

他所研發的木葉盞的胎土採用的是景德鎮優質高嶺土,用景德鎮的泥土和當地的礦物釉料配方,樹葉相結合,不僅傳承了吉州窯獨到的文化內質,又結合了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優質窯火和泥土。

木葉盞的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桑葉,送入窯室燒制。在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這片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無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

夜以繼日的工作和對研發的癡迷,讓詹經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木葉盞的研制和試生產工作。

他每天自己忙着採葉、配釉、磨釉、施釉、燒窯,有時甚至連喝口茶的清闲時間都沒有。有時爲了攻破一個技術難題可能會連續實驗一兩個月。每次來到他的工作室,都可以看到桌面上擺滿了實驗品,他說這是他不斷優化的成果,每一件都是寶貝。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和當年宋代的匠人一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他是典型理工男,復原失傳700多年的陶瓷釉色,從此與宋瓷結緣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4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