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最先將“茶”申報爲世界遺產
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飲品之一。2019年,第74屆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立爲“國際茶日”,以贊譽茶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展現出的重要價值。
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面積廣闊且生態條件復雜的茶產區、繁多的茶樹品種和茶類……種種因素相互作用,造就了中國茶文化遺產內容豐富,類型多樣。
近年來,“茶”蕴含的文化遺產價值日益受到重視。中國農業農村部陸續公布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包含“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在內的3項與茶相關的項目也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成爲最適合將“茶”申報爲世界遺產的國家之一。
與全球遺產研究同步使用了茶文化景觀方法
2010年,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拉开序幕。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但是,將“茶”申報世界遺產面臨許多難題。“最主要的難點集中在缺乏合適的價值闡釋方法。”鄒怡情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自2013年开始,她就一直參與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
“茶文化涉及的範圍極廣,貫穿於茶樹和茶葉的栽培種植、生產制作、貿易運輸、消費品鑑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又都有不同的研究視角和重心並衍生出各自對應的學術圈。”鄒怡情分析說,“由此出現了中國茶文化研究長期以來各自埋頭鑽研,缺乏溝通交融的現象——這導致中國學者的研究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茶文化特點,難以將其放入世界遺產評估框架中去准確論證。”
“於是,在‘茶’申遺時,就需要一種新的研究方法。”鄒怡情說。
茶、葡萄酒和咖啡被視作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飲品。早在1999年,法國聖艾米倫區葡萄園文化景觀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迄今,已有多處葡萄園文化景觀和咖啡園文化景觀成功申遺。那么,可否借鑑葡萄酒和咖啡的價值闡釋方法,申報“茶文化景觀”呢?
“文化景觀”是一種特殊的遺產類型,有其獨特的價值評估體系。“如果我們以文化景觀研究方法來認知和研究茶相關的文化遺產地,評估該遺產地反映的可持續性土地利用的特殊技術,以及反映的人與大自然特定的精神關系,這樣不僅能研究茶文化涉及的各個環節,還能將這些研究結論聯系起來,綜合評估‘茶’的遺產價值。”鄒怡情分析。
在中國景邁山古茶林开始申遺時,世界上尚未出現應用茶文化景觀申遺的先例。
2016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策劃开啓全球茶文化景觀主題研究項目並將重點放在亞洲地區,明確爲“亞洲茶文化景觀主題研究”。中國專家參與編寫的中國部分是重頭戲。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研究員解立是該研究項目的中國工作組負責人。她介紹:“該研究項目使用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概念,爲茶文化遺產研究提供了整合原有跨學科、多領域知識的新工具和方法。”
“在這項研究的推動下,多個亞洲產茶國列出潛在的茶景觀申遺項目,中國報告也首次運用文化景觀研究方法,對中國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梳理。研究使得景邁山作爲茶文化遺產地,以一種國際社會易於理解的方式,在中國、亞洲以至全球的價值定位得到了更好的證明和凸顯。”解立回憶說。
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推動了具體的進展。圍繞着“茶文化景觀”,形成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文本。在“列入理由”中,文本提到:“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世界上現代茶園種植技術普及前,傳統的‘林下茶種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實物例證和典型代表。”“這一種植傳統通過延續至今的社會治理體系、文化傳統以及獨特的‘茶祖信仰’保持下來,傳承千年且依舊充滿活力,是森林農業开發和人類茶種植模式的典範。”
在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時進行了大量實踐驗證
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歷程爲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中國也由此成爲應用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最多的國家。鄒怡情參與編制了多項景邁山古茶林遺產保護管理有關技術文件。她介紹:“事實上,景邁山古茶林是首個進行申遺的茶文化景觀,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借鑑。因此,基於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保護理念、工作機制和保護措施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探索。”
景邁山古茶林是有機演進的文化景觀遺產。在那裏,“人與自然”“人與遺產”互動關系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中。“隨着社會發展,人們的需求會不斷擴張,非常容易出現人地矛盾。”鄒怡情說,“比如村民期望大規模擴建房屋,但這會擠壓森林、茶林空間,文化景觀的格局和特徵就可能遭到破壞。要想保障遺產價值的延續,‘人’是關鍵。”
在遺產保護專家建議和參與下,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各級政府採取了“以人爲中心”的保護理念,建立了各方協商決策的工作機制,讓當地村民參與遺產保護管理的決策、實施過程,以期提高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
2015年,鄒怡情和團隊开始在景邁山負責傳統民居建築修繕。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蘇國文找到鄒怡情,提議在修繕同時,爲該村民居砌上“一芽兩葉”裝飾。“布朗族作爲景邁山上生活的世居民族之一,一直有將‘一芽兩葉’裝飾砌在屋脊兩端的傳統,象徵我們對普洱茶最高採茶標准的尊重。”村裏一些民居的裝飾在風吹雨打下磨損毀壞,民族特徵難以辨識,心系布朗族民族文化的蘇國文深感可惜。
仔細分析之後,鄒怡情和團隊認爲應支持這一需求,幫助芒景村補砌裝飾,強化傳統民居建築的民族特徵。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需要兼顧自然和文化兩大領域的價值保護。景邁山上有古茶林、村落格局、宗教建築、民居建築、遺跡遺存、古樹名木等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也包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普洱制茶工藝和民俗、民間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了《景邁古茶園文物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涵蓋了景邁山文化遺產地的各項遺產要素。
自古以來,景邁當地的世居民族形成了規範生產生活行爲的諸多行爲准則。其中,許多“鄉規民約”體現了他們尊重自然和愛護茶林的價值觀,是林下茶種植傳統延續至今的制度保障。因此,鄒怡情和團隊在編制技術文件時,通過《規劃》將“鄉規民約”納入遺產管理體系和村寨管理制度,讓傳統知識和智慧在當代遺產管理中繼續發揮作用。各村寨制訂的新時期鄉規民約,也都加入了“禁止在古茶林、古茶園和生態茶園中使用農藥和化肥”“在古茶樹採摘中,只採摘春、秋兩季,讓古茶樹得以休養生息”等內容。
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帶來全新的認知
“公元10世紀左右,先民遷徙到景邁山時發現野生茶樹,於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圍人工栽培茶樹,探索出獨特的林下茶種植技術並世代傳承下來……”9月15日,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的同時,在景邁山景邁村,傣族村民仙貢正向公衆介紹當地茶文化。時間回到10多年前,在景邁山古茶林开始申遺時,仙貢還對文化遺產“一竅不通”。
2010年,仙貢成立了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心想着經營茶葉生意。“當時,我壓根不懂申遺是什么,也不懂申遺意味着什么。我只關心‘茶價會變好嗎’。”仙貢說。
“有必要讓當地村民認識到申遺的意義,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相關工作安排。”鄒怡情在實踐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她和團隊進入景邁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合當地工作人員對村民普及遺產相關知識。
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之初,一些村民受普洱茶銷售價格持續走高的影響,想拆除自家的傳統民居,改建大型茶廠,擴大生產規模。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原黨總支書記南康對村民進行勸說。村民頗不服氣:“我的房子,爲啥不能拆?”
南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就拿出《規劃》,逐字逐句對照着向建茶廠的村民解釋,‘你家房屋是傳統民居保護建築,屬於景邁山的物質遺產價值載體,根據《規劃》第86條,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
“只是做到讓人了解申遺並不夠,還得能讓村民把景邁山的故事講出來。”鄒怡情和當地申遺工作組從村落中挑選出近百名能講普通話、口才好又了解熱愛本民族文化的村民,組成講解團,爲慕名前來的遊客講述“景邁山申遺那些事兒”。“在一遍遍講述中,村民對景邁山的認同感不斷加強。”鄒怡情說。
隨着申遺工作开展,景邁山“茗”聲逐步遠揚,往來茶商絡繹不絕。南康介紹,申遺前,景邁山茶葉乏人問津,村民要把茶葉運到別的村子才能賣出去。“現在,不僅茶葉賣光了,蜂蜜、古茶樹上寄生的珍稀植物‘螃蟹腳’等產品也隨之銷量攀升。”南康說。
如今,仙貢的合作社已從成立之初的27戶社員增至229戶。親眼見證申遺帶來的經濟發展後,仙貢感嘆:“以前覺得‘申遺’是個很大、離我們很遙遠的事,其實它和每個景邁山村民息息相關。”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實踐,也推動了國際範圍內對茶文化遺產的認知變化。參加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解立收到了來自日本、越南、斯裏蘭卡等國家代表的祝賀。“他們感謝中國對茶文化景觀研究、保護的探索和實踐。這些國家的茶文化遺產各具特色。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成功、由中國大力推動的《亞洲茶景觀主題研究》成果發布,這些都使得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體系更加完善,各國以‘茶’申遺的前景也更‘有戲’了。”解立說。
如何借鑑景邁山古茶林的申遺經驗?鄒怡情指出,目前,一些地區僅僅把茶園作爲經濟產業,沒有挖掘和保護茶園的遺產價值。她建議這些茶園也運用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先着手系統梳理茶文化景觀遺產,申請“省保”“國保”單位,把當地茶文化及其物質載體——歷史茶園保護起來。
中國的茶文化已走向全世界。鄒怡情認爲,未來,中國要繼續運用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系統整理有價值的中國茶文化景觀並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可以考慮採用‘打包’申遺的策略,選擇中國其他地區具有代表性、保護管理狀況較好的茶區,申請新的茶系列遺產。”鄒怡情說。
鏈 接
符合標准(iii):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中國西南地區世居民族延續至今的林下茶種植傳統的典型例證。
世居民族延續至今的社會治理體系,獨特的茶祖信仰、以“和”爲核心的當地茶文化、保護生態的村規民約,以及互敬互愛的風俗習慣,實現了人與茶、人與自然的高度精神聯系,保證了這種傳統延續千年並依然充滿活力。
符合標准(v):
申報遺產地是世居民族保護並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資源的典範。世居民族利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術和村寨選址、建設技術等傳統知識體系,通過以古茶林爲核心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續利用,創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產活動在茶林外的智慧的山地人居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山地森林農業文化景觀的傑出代表。
——摘自“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文本(中文版)
(責編:王誼帆、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