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申遺成功,人都住滿了。要是過段時間來,我給你好好安排。”瀾滄景邁召糯臘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子文最近的電話“爆了”。和他的電話一起“爆”的,還有這個假期瀾滄旅遊人數收入的數據。
據初步統計,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中秋國慶假期共接待遊客23.40萬人次,是疫情發生前2019年國慶假期8.70萬人次的近3倍;實現旅遊收入2.10億元,是2019年0.52億元的4倍。與今年春節假期相比,接待遊客增加7萬人次,旅遊收入增長1.32億元。
這個中秋國慶假期,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爲世界遺產之後的首個長假,景邁山站到了遊客面前。景邁山,它究竟從何處而來?
景邁山風光
“想想都激動,這個假期滿房”
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各類旅遊平台軟件上看,“景邁山”相關的搜索量紛紛上漲,最直觀地反映在來普洱的遊客數量上。根據普洱火車站統計,9月29日假期第一天,普洱火車站旅客吞吐量達到2.6萬人次;去年國慶假日10月1日至7日,普洱火車站旅客吞吐量總計2.6萬人次。普洱火車站今年長假首日旅客吞吐量達到了去年國慶黃金周旅客7日吞吐量。
糯崗村寨的葉膽明顯感受到了這個長假的變化,“遊客數量比去年增加了。” 糯崗是景邁山上傣族傳統村落景觀格局最鮮明、保存最完好的村寨,這裏傣族民居獨具特色,傳統風俗濃鬱,寨子周邊到處是古茶樹,是不少遊客會選擇的打卡地。當地的特色烤奶茶,平時一天賣20-30罐奶茶的店主,假期每天幾乎都能賣出100多罐奶茶。
當地特色烤茶
這個假期,景邁山30余家民宿酒店入住率超過97%,其中大部分在9月中下旬已經被預訂滿了。這幾天,瀾滄景泉客棧的老板巖溫砍就在忙着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住客。北京、上海、廣東……天南地北的客人來到景邁山“看雲海、古寨、古茶林”。景泉客棧有15間客房,這個假期基本上是天天滿房的狀態。巖溫砍話不多,但和客人聊起當地的文化,他可能說了。客棧前台區域有一張大茶桌,遊客和本地人往往“混搭”着在這裏喝茶闲談。
景泉客棧
巖溫砍是土生土長的芒埂村人,喜歡和外地客人介紹自己的名字,“巖是代表男性剛硬如巖石,溫在傣族中代表家中老大的意思,砍是代表金子的意思。”隨着來景邁山的遊客越來越多,巖溫砍也有機會向更多人介紹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現在很多人來到景邁山,都會問一問古茶林。” 巖溫砍除了經營民宿,也做茶,“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古茶林,想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要好好傳承古樹茶的加工技藝,讓全世界都能品飲景邁山古茶樹。”
在景邁山,幾乎家家都種茶、賣茶。玉洪在翁基古寨开了一家茶館,一家三代都守在茶館裏。玉洪很靦腆,沒有客人的時候就站在門口望着,她說,申遺成功大家都很开心,會有更多人來到景邁山。和茶館相隔不遠處,就是俄藥的餐館,門口正在旺火煮着一大桶筍。小夥俄藥之前在外打工,這幾年因爲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他回來开民宿、餐館,“遊客可以來看雲海,品嘗我們當地的土特產。”這個假期是俄藥“事業轉型”後的第一個黃金周,他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充滿着無限的憧憬。
“村民是遺產保護的主體”
景邁山,也許是中國最原生態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潮新聞記者一行輾轉來到景邁山,抵達時已是傍晚。當地司機堪比“車神”,盤山公路雖蜿蜒曲折,卻絲毫不影響車子的飛馳時速,一座座被大山環抱的古寨在樹影間留下驚鴻照面,夕陽穿透雲彩掠過村民黝黑的臉頰,掛着鈴鐺的小黃牛在路邊結隊跑過,清脆的鳥鳴聲一直未停歇。
景邁山的生態環境
這種震撼和興奮,景邁山申遺咨詢專家、清華同衡遺產中心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鄒怡情再熟悉不過。
“我第一次到景邁山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上山的時候還碰到了牛,牛也不避讓就臥在馬路中間,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們,特別無辜,然後司機就發出驅趕的聲音,牛才慢悠悠地站起來,慢悠悠地走到了路邊。透過車燈的那一束光,感覺到了我們周邊是很深很密的森林,特別神祕。當時就特想知道這個地方到底長什么樣,所以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起來了,一推开窗,看到了漫山的森林、茶樹被籠罩在一片青灰色的薄霧之中,還聽到了鳥的啼叫聲。當時就覺得特別美、也特別神奇。”
鄒怡情在景邁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鄒怡情向潮新聞記者回憶的這些畫面,時間點是2014年元旦假期之後,9年過去了,她仍歷歷在目。更令她欣慰的是,9年過去了,這裏依舊保持着本真的模樣。“本真”之於景邁山,是“林茶共生”的文化景觀,是“人地和諧”的生活狀態。
2010年,針對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國家文物局啓動指導景邁山古茶林申遺。2012年,景邁山古茶林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次年,又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彼時,申遺文本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找到了鄒怡情團隊,請他們制定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在這十多年間,申遺文本修改了12版,作爲文本的重要附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也相應修改調整了12版。“比如,文本調整了遺產要素,原來僅僅是古茶林和傳統村落,後來增加了森林,另外,還調整了緩衝區的邊界等等。”鄒怡情告訴記者。
鄒怡情和團隊在工作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其實,“12”這個數字的背後由上百、上千項工作組成。“2014年到2020年這6年間,我們一直處於一個蓄勢待發的狀態。2020年當它被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時,龐大的工作組迅速入駐了,各方面的保障都成熟了,那么有些工作就得迅速動真格了。”拆改違建便是鄒怡情團隊要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爲有的茶棚建到了茶林裏,侵擾了自然景觀,有的房子蓋到了四、五層,破壞了整體和諧。鄒怡情說,算上緩衝區域,景邁山共有16個寨子,將近3000戶人家,每戶人家的房子數量在3至4棟左右,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好的成果,是團隊定下的目標。最終,團隊圈定了280多棟需拆改的建築,根據每一戶不同的用地條件、生產需求、人口規模,制定了“一戶一策”共280多個建築整改方案,並進行工程實施,共花費1000多個人日。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大家挑燈幹到半夜是家常便飯。
“最難其實是,如何把我們對世界遺產的專業知識,變成村幹部、村民的常識。”鄒怡情頗有感觸,“只要申遺方案沒有和村民產生實際聯結,它僅僅是一張紙、一些名詞。”宣講、培訓、現場演示整改方案、黨員幹部帶頭整改,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記得有一戶人家,工作組做了好多次工作,但他們還是不同意改,後來我們就上門去解說。去到第三次的時候,他們可算是松口了,因爲我們答應給他們出方案,出到他們滿意爲止。後來,他們同意整改之後,施工階段我們又去了幾次。”雖然這是一套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動作,但在鄒怡情看來,自下而上的遺產保護管理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當村民意識到自己是遺產保護的主體,才能避免重蹈覆轍,這也是實現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鄒怡情和當地村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景邁山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市級傳承人南康的家也進行了整改。爲了擁有觀景視野,南康曾把自家房子建得高於周邊建築。在聽取整改方案後,他主動提出拆除,並決定將一層改爲博物館,他還特地請縣文化館的老師幫忙做了展陳設計,展示了許多動植物標本。
許多原本破舊的房子得到了修繕,保留了令遊客心動的古樸風貌,留下了村民在意的茶生產銷售空間。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古茶林”
這些年,鄒怡情大多數時日借住在芒景上寨村民蘇文新家。因爲工作壓力大,鄒怡情長過皰疹,是茶農也是赤腳醫生的蘇文新爲她上山採草藥治療。村民們質樸而純粹的生活狀態,常常令她動容。當地人也在這樣的生活中,練就了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當被鄒怡情告知景邁山要申遺時,蘇文新的第一反應是“申遺成功就是國際性了,不單單是國內的事情了,這樣我們的古茶林就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了。”
“四五歲的時候,我就开始跟着爺爺奶奶採茶了,一採就是一天,他們會用傣語唱歌,意思就是這片茶林是我們的祖先帕哎冷留下的,我們要保護好它們。”蘇文新對着潮新聞記者回憶道,“我們如果要砍一棵樹,是需要和老人、寨子裏的主管匯報的。”家住芒埂寨的刀玉也對兒時的採茶生活記憶猶新,“老人常告誡我們祖訓,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片茶林。我們現在就是在接受大自然的饋贈。”刀玉說,“景邁山老人家起牀的第一件事,不是煮飯,而是把火塘生起火來烤茶。”
當地开展慶祝活動
自古以來,這裏的人們對茶林保有敬畏之心,在這裏他們也施展了自己的智慧。
刀玉帶潮新聞記者去了大平掌古茶林,她一會兒摸摸茶樹上的苔蘚感誇贊“長得真好啊”,一會兒輕觸葉片感嘆“你們要是春天來就好了,所有枝丫上的葉子都是爆發式生長,那個嫩葉油亮油亮的,看了心情就舒暢喲。”
刀玉形容這片古茶林“懶懶的”,陽光穿過高大喬木的葉片灑在樹蔭之下的茶樹上。從立體結構來看,這片古茶林從上至下依次爲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而茶樹主要分布在灌木層。刀玉說,古時候的景邁山人,背着小布袋在森林裏晃蕩,隨手撒下一些茶籽。茶籽漸漸生根發芽,喬木的果實和腐爛的葉片成爲天然肥料,除蟲則靠蜘蛛幫忙。林茶共生的系統是祖先的智慧延續。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景邁山人曾試種密植高產的台地茶園。直到2007年,認識到古茶林價值的村民將林下茶種植傳統延續了下去。如今,不止是古茶林,古茶林之外的生態茶林也借鑑了這種方式。刀玉說,現在爲了更好地養護古茶林,大多數人一年只採一季春茶。而蘇文新則有個小小的遺憾,孫子自小在縣城上學,從未採過一袋茶,“如果一直這樣,他跟這些茶就沒有情感聯結。”
成爲世界遺產之後,這片1300多歲的古茶林走到了世界的面前,它的未來又該向何處去?我們期待着。
“轉載請注明出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