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illem Schroe,Botanix Labs 創始人
編譯: Weex 交易所
比特幣和以太坊,盡管是推動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加速發展和採用的雙生力量,但由於「L1 战爭」及各自網絡支持者的強烈爭論,它們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分歧。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競爭可能看起來只是加密貨幣社區內部的一場文化之爭。然而,從根本上說,它反映了不同的基本信念所導致的分歧。
比特幣:去中心化(和流動性)的燈塔
比特幣旨在挑战傳統金融體系,提供一種無需中介機構的替代方案。支持基礎與這一目標相一致,因此將權力下放(去中心化)作爲首要標准。
這一承諾的一個例子是 2015 年至 2017 年之間的區塊大小战爭,其中小區塊支持者優先考慮的是去中心化,而不是可擴展性。小區塊支持者堅持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性質不妥協,即使這意味着限制其可擴展性。增加區塊大小的支持者認爲,這將有助於擴展網絡、降低交易費用,並提高比特幣每秒處理更多交易的能力。
最終,區塊大小並沒有像一些大區塊支持者所提議的那樣,通過硬分叉來增加,而是通過軟分叉——隔離見證實現。隔離見證通過一次性增加塊大小來提高交易容量,從而保持了一個無中央控制的貨幣體系。
WEEX 注:隔離見證(Segregated Witness)是通過修改比特幣交易數據的結構,將交易籤名數據(也稱爲見證數據)與交易的其他部分(交易輸入和輸出)分離存儲在區塊鏈中,以提高交易容量,同時使得交易的 ID 不再容易被篡改。
比特幣仍然是市值最大的單一加密貨幣,價值約爲 500B 美元,約佔加密貨幣整體流動性的 50%,因其僅次於黃金的庫存流量比(Stock-to-Flow Ratio)而受益。比特幣在全球市場上日益突出的地位引發了人們對將比特幣定位爲儲備貨幣的討論,認爲這是「美元主導地位悄然受到侵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比特幣的特性和物理形式,它將繼續在加密貨幣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其流動性應該有更大的發揮潛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價值單位。
以太坊:使用主義先鋒
「EVM 現在正成爲企業標准和區塊鏈之間的連接組織。即使是 EVM 最熱心的批評者,現在也已在兼容性方面進行了布局。」
——Nitin Kumar, zBlocks
以太坊雖然具有加密貨幣更廣泛的精神,但其更強調實用性。它的支持者聲稱,貨幣的內在價值與其實際應用密切相關。以太坊大量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強化了這一理念。這些 dApp 在以太坊生態系統內創造價值,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這些 dApp 促進了各種功能和服務,因此它們有助於以太坊平台的整體效用。dApp 和智能合約功能的支持基礎是以太坊虛擬機 (EVM),所有以太坊账戶都位於其中。
最近,由於互操作性、安全性和开發人員效率,越來越多的人轉向「EVM 宿命論」。由於 EVM 標准背後有龐大的 ETH 开發者社區,越來越多的協議正在遷移到以太坊生態系統,並構建橋接機制以促進互操作性。因此,現實世界的應用需要以 EVM 兼容性爲中心,以利用最大的开發者社區。
超越比特幣和以太坊:多元化的加密貨幣格局
然而,加密貨幣的世界遠不止這兩個參與者,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包含了一系列的信念和偏好。以門羅幣(Monero)爲例,這種加密貨幣是那些尋求隱私的人的天堂,提供了最私密的交易系統之一。相反,Solana 區塊鏈具有快速的交易時間和可擴展性,對那些交易速度至上的人來說,這一點更勝一籌。
所有這些思想流派都有優點,並且不一定相互衝突。
L2 層:彌合差距
「然而,跨鏈橋和應用程序的使用越多,問題就變得越嚴重……跨鏈活動具有反網絡效應:如果發生的事情不多,它相當安全,但發生的事情越多,風險就越大。」
——Vitalik Buterin, 以太坊基金會
WEEX 注:「反網絡效應」是指,隨着網絡活動的增加,風險也隨之增加,而不是減小。這與通常的「網絡效應」相反,「網絡效應」通常指,隨着用戶或活動的增加,系統的價值和效益會增加。
在我們當前的多鏈加密生態系統中,市場解決方案通過橋接機制利用 EVM 兼容性。然而,跨鏈橋接會導致安全問題和中心化風險的復雜化。跨鏈橋中的資產很容易受到攻擊,而相互關聯性的增加可能會導致系統傳染。相比之下,層對層的方法既能保持每一層安全的完整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相互關聯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