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是雷軍和王傳福當下面對的共同命題;而造車,又是兩個人不約而同的主战場。
撰文|藍洞商業 趙衛衛
「不服周」是湖北人骨子裏的傳統,倔強不輕易服輸。
湖北人雷軍最早被說成「不服周」,還是小米手機熱鬧上市不久,同樣是湖北人的周鴻禕也在推360特供機。周鴻禕連發數條微博,質疑小米手機水軍炒作,還說360手機售價1499的配置遠高於售價1999的小米手機……
雷軍滿心憤懣,他不是不明白周鴻禕的目的,還是隔空接招回應。
江湖恩怨江湖了,快意恩仇快意消。
多年後一張圖片流傳網絡,雷軍在互聯網大會上,「怒視」着正在打盹的周鴻禕。又許多年過去,雷軍和周鴻禕喜笑顏开,把比着大拇指的合影留在了2022年。故人相逢之所以能和好,本質上是360手機和小米手機早就沒有了競爭。
時間往往是療愈的最好解藥,但同時也給未來的人出了新的命題。
明年面世的小米汽車,在新能源這個賽道上,將正面迎战如今全球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在小米第二季度業績會上,小米總裁盧偉冰的說法是,小米汽車的模式是全棧自研,自建了汽車工廠,是抱着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目標來做汽車的長期布局。
小米要進前五,首當其衝的就是比亞迪。
同樣是第二季度的財報會,王傳福說的是,「比亞迪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營收2601億、毛利潤476億,都處於比亞迪歷史最好的水平,比亞迪這一巔峰狀態能維持多久?此前王傳福預判,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超過60%,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將提升至70%,那將是一個裏程碑式的時刻。
高端化,是雷軍和王傳福分別在手機和新能源車「價格战之下」面對的共同命題,蘋果和特斯拉給出了方向。小米將其視爲生死之战;比亞迪也勢在必得。
而造車這件事,雷軍服不服王傳福?明年才能見分曉。
趕超,精神底色
雷軍和王傳福成長背景差別很大,一個出生在公務員家庭,一個在貧寒之家靠哥嫂資助長大;一個喜歡爲自己和企業總結經驗著書立傳,創業故事廣爲人知,一個卻是說少做多,總以工程師單一工裝形象示人。
但他們也有很多共同點,年齡只差三歲,都是80年代被理想感召的優秀大學生,都在三十歲之前完成了重大人生轉變,都是各自行業勞模一樣的存在。
在90年代的時代潮流下,市場的呼喚大過體制內的吸引。
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時,已經靠跟學長寫加密軟件程序,積累了4000塊的存款,當時他一個月的生活費不過50塊。他第一份工作是分配在體制內,但受到「WPS」之父求伯君的邀請,雷軍離开體制加盟金山,成爲第6號員工。
金山時代的雷軍和求伯君
很快,當25歲的雷軍當上北京金山總經理,完成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的轉型時,26歲的王傳福已經從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碩士畢業,留在院內工作兩年後,成爲當時最年輕的處級幹部。當王傳福被委派到深圳擔任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時,他看到了電池市場更大的未來。
王傳福很快在深圳开啓了創業,靠着自己的技術優勢和表哥呂向陽借來的250萬,成立了做電池的比亞迪公司,專門做大哥大使用的鎳鎘電池。比亞迪的含義是Bring You Dream(帶給你夢想),後來比亞迪以每年年均80%的增長速度奔跑起來。
編程技術之於雷軍,電池技術之於王傳福,技術優勢是他們最大的底色,而外企是他們最先挑战的對象。
「我們跟微軟是世仇」,多年之後雷軍這樣總結。當時金山花了三年研發了「盤古組件」,爲的就是迎战微軟Office,但金山發布盤古時,半年只賣出了2000套,這讓雷軍的職業生涯遭遇了第一場挫敗。
「盤古組件」雖然在Windows之下操作,但是它和DOS(磁盤操作系統)時代的WPS一樣,只能模擬顯示和模擬打印,而這時候的微軟Word已經擁有「所見即所得」的功能了。以至於後來雷軍說,「我們WPS做的很好,後來家裏來了外人,把我們的地盤全給搶了。」
金山與微軟的對壘,與當時比亞迪與日企的競爭相似。但不同的是,金山潰敗,比亞迪站住了腳。
三洋、索尼、東芝等日系企業佔據了充電電池市場90%的市場份額,大陸電池廠家沒有生產電芯的能力,只靠組裝賺取微薄利潤,而比亞迪很早就开始投入電芯研發生產,並靠着技術做起了ODM貼牌生意,逐漸虎口奪食站穩市場。
撬走了三洋的大客戶美國電動工具百得後,王傳福說;三年內,我們將取代三洋,成爲電池產業的全球老大。那是比亞迪最生猛的時期,先是研發出了鋰電池及生產线,然後香港上市,最後在2003年靠着成本優勢,比亞迪正式超越日本三洋,成了世界電池之王。
追趕世界,民族自信,是雷軍和王傳福那一代人初登商業世界的精神底色,低價是商業競爭最古老的手段,也是後來小米追趕蘋果,比亞迪打造汽車的最大法寶。
不約而同的高端之战
但如今,雷軍和王傳福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他們都要打开更大市場的天花板,要帶着自己的公司走高端化。
小米的高端直指的是,成爲蘋果這樣世界級的公司。2013年,小米估值450億美元,相當於特斯拉和英偉達市值之和;10年後,小米市值335億美元。而可堪對比的最大樣本蘋果,2013年市值5000億美元,如今市值將近3萬億美元。
雷軍怎么會不羨慕蘋果,怎么會不想把小米做成蘋果一樣的全球科技品牌。
2022年春節後的上班第一天,雷軍召集了小米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專項战略討論會,雷軍反復勸說,無論多難,「我們一定要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雷軍把高端化市場作爲小米未來的重頭戲,以至於有必要的話,未來每次發布會都會將iPhone作爲對標對象。
而在此之前,小米先是2021年一季度高端手機出貨量超400萬台,然後是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第一次超越蘋果,位居全球第二,這讓小米有了挑战蘋果、站穩高端市場的最好理由。
「對小米而言,高端化不是一個商業战術問題,而是匯集一系列面向未來的重大變革,對小米未來10年綜合能力、战略定力的一場大考。」
「造車與高端化進程,是小米新10年裏的兩項重大考驗,連同正在持續推進的新零售探索,都是小米方法論和小米模式的新延展。」
小米選擇在上升穩定期开始做高端,要成爲蘋果,其合理性顯而易見。但問題是,雷軍從沒有透露過小米內部反對高端化的理由,爲什么在小米高端化初嘗勝利的2022年,小米內部依然對高端化反對聲一片?讓雷軍心情沉重到連春節都沒過好。
相較而言,王傳福給比亞迪打造的高端化之路就順暢很多,沒有被外界看作雷軍一樣的孤單英雄形象。
與小米一樣,比亞迪的高端化之路同樣开啓於2022年。
先是比亞迪與奔馳合資的「騰勢」發布了首款車型騰勢D9,瞄准傳統的BBA用戶;然後是在今年年初發布百萬級別的品牌「仰望」,售價109.8萬的仰望U8成爲比亞迪目前最貴的汽車,量產的四電機驅動技術「易四方」,實現對四輪動態控制,讓業界眼前一亮。
除了百萬級別的仰望,比亞迪還在今年發布了主打個性化的F品牌,推出了越野品牌方程豹,售價在30-40萬之間,這些都遠高於比亞迪單車17萬的平均成交價。
目前,騰勢、仰望和方程豹構成了比亞迪在高端化市場的布局。可以說,在汽車市場越來越分衆化的當下,比亞迪試圖通過新能源重新構建和定義豪華車市場。
比亞迪試圖改變高端市場格局的野望,已經昭然若揭,其能否爲比亞迪提供更大的利潤率,也已經是股東們對比亞迪最大的期待之一。
絕處如何逢生
金山時期,雷軍就說自己不是一個善於在逆境中生存的人,他會先把事情想得非常透徹,目的是避免自己將來陷入逆境。
2016年,OPPO和vivo手機在中國三四线城市崛起,而依賴线上渠道的小米則銷量大幅下滑,出貨量跌出了前五,被華爲、OPPO和vivo趕超。
雷軍在小米生死存亡之際,做出的決定是親自接管了手機部門,從早上九點到凌晨一兩點,他甚至一天要开23個會,「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战,我成了硬件工程師,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帶着大家補課,補制造業的課。」雷軍後來回憶說。
內部提拔年輕的工程師成爲總監級幹部,成立專門的供應鏈團隊,加大核心技術投入、成立核心器件部相機部等關鍵部門,成立手機部質量委員會並親自擔任主席,雷軍的這五項舉措,成爲小米反思迭代自身能力,擺脫死亡螺旋的重要方法。
更重要的還有補足渠道上的缺失,通過在全國中心城市設立標杆性的旗艦店,請蘋果旗艦店的設計團隊來打造設計,讓小米之家搭載了傳統零售的運作模式,豐富產品組合的門店也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而從本質上,小米的掉隊是因爲技術積累上的輕視。
小米2016年的研發團隊只有不到300人,而後五年間擴充到了1萬人的規模,技術研發投入的大幅增加,這是補課,更是雷軍後來總結的:動作要快,心態要緩,战術精進慢不得,战略積累快不得。也正是技術上的補課和累積,才讓小米在硬件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手機銷量重回全球前三。
如何在絕處逢生,又如何迭代自己的思考,往往成爲衡量一個企業家最精髓的部分。
就像王傳福在比亞迪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线儀式上,最讓人記住的是他數次哽咽甚至落淚,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比亞迪幾乎都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到2019年迎來至暗時刻,當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活下去。背後的心酸和不易,只有我們自己更清楚。」
確實沒有人比王傳福更清楚,比亞迪如何走過2019年的艱難。
危機之中,王傳福有着更堅強的定力,相比小米在2016年危機之後大幅提升技術研發的投入,比亞迪倒是一直堅定在技術研發上投了半條命進去,2019年在淨利潤只有16個億的情況下,依然投了84個億的研發,而此後三年間,研發費用一路高漲,2023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特斯拉。
高強度的技術研發投入是比亞迪不變的策略,那么支撐比亞迪挺過危機的改變是什么?
最明顯的組織機構變化有兩個,首先是在2019年成立品牌和設計中心,對所有品牌進行統一規劃;其次是將旗下零部件部門整合爲弗迪系五家公司,向市場开放自己的生產能力,讓子公司在新能源風口中搶佔更大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市場的爆發期,比亞迪在2020年發布的刀片電池迎來了大爆發。
刀片電池本質上是比亞迪從2005年堅持研發磷酸鐵鋰電池的一種積累結果,這種自主設計和生產能力給比搭載比亞迪電池的汽車帶來了更大的擴張速度。一年之後,比亞迪全系开始搭載刀片電池,同時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門檻的進化。
20年的電池技術累積,是比亞迪跨過至暗時刻的關鍵。
縱觀小米和比亞迪的至暗時刻,有核心技術才能有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如今比亞迪擁有11個研究院的9萬人技術研發團隊,而小米的研發團隊也有一萬六千人,佔比員工總數52%,這是雷軍和王傳福得以歷盡劫後余生的保障。
高處再相逢
雷軍官宣小米造車之後,跟王傳福有過一次誤會。
王傳福在亞布力企業論壇的問答環節上,主持人談起新能源賽道的擁擠,犀利提問,比亞迪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還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王傳福的回答是,對有核心技術的比亞迪是喜憂參半,大家一起搶的是燃油車的市場,會把蛋糕做大,競爭肯定異常慘烈。
在談到战略眼光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時,王傳福說,比亞迪在2008年就开始看好電動車,這就是精准的战略布局,「很多大咖進來,比如說像雷總准備投1000個億。關鍵是浪費你三年的時間,這三年時間要值多少錢?拿錢是买不到的,如果企業的战略方向錯了,可能丟失50個億不算多,但是你丟失了三年的時間,這個就很重要。」
王傳福意在說明,造車要有精准的战略和路线,而這段話被斷章取義成王傳福勸雷軍放棄造車,害得王傳福不得不公开闢謠,勸雷軍別造車是誤讀,正在和小米洽談汽車領域的合作。
這是兩年前的往事了,當時王傳福提到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是12%,如今2023年過半,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33%,當明年小米汽車落地時,這個數字肯定只會更高。
即便雷軍在2023年度演講中對小米汽車只字未提,但小米汽車的關注度始終很高,小米汽車試路的諜照已經曝光,而2023年8月最新的消息是,位於北京亦莊的小米汽車一期主體工廠已經竣工,但內部具體情況尚未可知。
順勢而爲的雷軍,還能乘上多少風口?
當滲透率達到如此規模,意味着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競爭還在加劇。走過了起步階段,初期車企可以依賴供應商就可以完成整車的集成,同質化的發展之後,車企的核心競爭能力必須依賴自身來完成,不論是至關重要的三電核心技術,還是越來越凸顯重要的智聯網軟件系統,都是小米汽車當下最大的考驗。
歷史不會重演,它只會押韻。2024年的雷軍年度演講,肯定不會讓小米汽車缺席。而小米汽車上市後,也肯定不會再有周鴻禕的借機炒作。
那時候王傳福的比亞迪大概率會有超200萬輛的新增產能落地,有的只會是新能源市場的紅海廝殺,只會有價格战帶來的更大殘酷競爭,誰的差異化更大、誰的存活率更高?
主打性價比的小米能從中國新能源汽車之王手中搶佔多少份額?這是雷軍不服王傳福的最大懸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