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不可錯過的4款清香悠長的紅茶

一、金駿眉

金駿眉,於2005年由福建武夷山正山茶業首創研發,是在正山小種紅茶傳統工藝基礎上,採用創新工藝研發的高端紅茶。該茶茶青爲野生茶芽尖,摘於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野茶樹,6萬~8萬顆芽尖方制成500克金駿眉,是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其外形黑黃相間,烏黑之中透着金黃,顯毫香高。

泡茶步驟:

【茶具】陶瓷茶壺、茶匙、茶荷、茶杯各1個。

【衝泡】

1.溫杯:將熱水倒入茶壺進行溫壺,而後棄水不用。

2.衝泡:用茶匙將3克左右的金駿眉茶葉從茶荷中撥入茶壺中,最後再衝入95℃左右的水至八分滿。

3.品飲:片刻後即可出湯,倒入茶杯中品飲,入口後甘甜爽滑。

幹茶鑑別:

金駿眉幹茶條索勻稱緊結,每一條茶芽條索的顏色都是黑色居多,略帶金黃色,絨毛較少是爲上品。

貯藏:

可用幹燥箱或陶罐存放茶葉。罐內底部放置雙層棉紙,罐口放置兩層棉布而後壓上蓋子。

二、英德紅茶

展开全文

英德紅茶,簡稱“英紅”始創於1959年,由廣東英德茶廠創制。英德紅茶以雲南大葉種和鳳凰水仙茶爲基礎,選取一芽二葉、一芽三葉爲原料,經過萎凋揉切、發酵、烘幹等多道工序制成,具有香高味濃的品質特色。英德紅茶共分爲葉、碎、片、末四種形態,以金毫茶爲紅茶之最。

泡茶步驟

【茶具】蓋碗、茶匙、茶荷各1個。

【衝泡】

1.衝泡:將熱水倒入蓋碗中進行溫杯,而後棄水不用。將茶葉從茶匙撥入蓋碗中再衝入95℃左右的水即可。

2.品飲:每次出湯都要倒盡,之後每次衝泡加5~10秒鐘,入口後濃厚甜潤。

幹茶鑑別:

英德紅茶幹茶經適宜萎凋、揉切、發酵、烘幹、復制、精選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外形顆粒緊結重實,色澤油潤,細嫩勻整,金毫顯露,香氣鮮純濃鬱,花香明顯者爲上品。

貯藏:

用幹燥箱或陶罐存放茶葉。罐內底部放置雙層棉紙,罐口放置兩層棉布而後壓上蓋子。可用有雙層蓋子的罐子貯存,以紙罐較好,其他錫罐、馬口鐵罐等都可以,罐內仍是須先擺一層棉紙或牛皮紙,再蓋緊蓋子(棉紙或牛皮紙都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最好能預備一台專門貯存茶葉的小型冰箱,設定溫度在-5℃以下,將拆封的封口緊閉好,將其放入冰箱內。

三、滇紅工夫

滇紅工夫茶創制於1939年,產於滇西南,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是中國工夫紅茶的新葩,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著稱於世。尤以茶葉的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等成分含量,居中國茶葉之首。其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

泡茶步驟

【茶具】茶壺、茶匙、茶荷、茶杯各1個。

【衝泡】

1.溫杯:將熱水倒入茶壺中進行溫壺,而後棄水不用。

2.衝泡:用茶匙將3克滇紅工夫茶葉從茶荷中撥入茶壺中,再衝入100℃左右的水即可。3.品飲:片刻後即可出湯,將茶湯倒入茶杯中品飲,此茶入口後滋味濃厚鮮爽。

幹茶鑑別:

滇紅工夫因採制時期不同,其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條索肥碩,身骨重實,淨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芽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但淨度較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幹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淨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

滇紅工夫茸毫顯露爲其品質特點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黃、菊黃、金黃等類。鳳慶、雲縣、昌寧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黃,勐海、雙江、臨滄、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黃。同一茶園春季採制的一般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茶毫色多呈菊黃,唯秋茶多呈金黃色。

四、宜紅工夫

宜紅工夫茶屬於紅茶類,產於鄂西山區的鶴峰、長陽、恩施、宜昌等縣,是湖北省宜昌、恩施兩地區的主要土特產品之一。因其加工頗費工夫,故又稱“宜紅工夫茶”宜紅工夫茶條索緊細有毫,色澤烏潤,香氣甜純,湯色紅豔,滋味鮮醇,葉底紅亮。高檔茶的茶湯還會出現“冷後渾”的現象。

泡茶步驟:

【茶具】茶壺、茶匙、茶荷各1個。

【衝泡】1.衝泡:將熱水倒入茶壺中進行溫壺,而後棄水不用。將茶葉從茶匙撥入茶壺中,而後衝入95℃左右的水即可。2.品飲:2分鐘後即可品飲。入口後滋味醇厚鮮爽。

幹茶鑑別:

成品後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潤,內質香味高長爲上品。

貯藏:

幹燥

可用幹燥箱或陶罐存放茶葉。罐內底部放置雙層棉紙,罐口放置兩層棉布。

密封

可用有雙層蓋子的罐子貯存,以紙罐較好,其他錫罐、馬口鐵罐等都可以,罐內仍是須先擺一層棉紙或牛皮紙,再蓋緊蓋子(棉紙或牛皮紙都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低溫

最好能預備一台專門貯存茶葉的小型冰箱,設定溫度在-5℃以下,將拆封的封口緊閉好,將其放入冰箱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不可錯過的4款清香悠長的紅茶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1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