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報告:BTC減半後或將成爲最佳儲蓄工具

免責聲明: 內容不構成买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報告:BTC減半後或將成爲最佳儲蓄工具

區塊鏈騎士 個人專欄 剛剛 關注

目前,由於生產過剩和通貨膨脹,傳統資產不斷貶值。但BTC憑借其不可改變的稀缺性和卓越的貨幣屬性,正在逐漸成爲穩定的燈塔。

隨着下一次BTC減半的臨近,專家和市場分析師將BTC視爲長期儲蓄的終極工具

根據一份新的報告,BTC的獨特屬性使其領先於傳統的儲蓄工具。

Unchained公司的研究員Joe Burnett解釋道:“BTC即將減半,區塊獎勵將從6.25 BTC降至3.125 BTC,這將鞏固BTC作爲主要儲蓄媒介的地位。”

Burnett將現代經濟環境描述爲“創新陷阱”。

在現代經濟環境中,快速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導致商品和服務供過於求,最終導致資產價值暴跌。

Burnett認爲,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傳統資產的貶值,在BTC之外存儲大量財富將“越來越困難”

Burnett補充道:“BTC會成爲佔據全球財富總額的重要資產類別,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全球財富由於創新的不斷加速而迅速增長的時候。”

在一個充裕、生產率超高、市場競爭激烈的世界裏,在BTC之外存儲大量財富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Burnett還強調,包括法定貨幣、股票和房地產在內的傳統資產很容易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貶值。例如,美元與基本消費品相比,大幅貶值,在過去五年下跌了92.8%。

這一趨勢也反映在其他資產類別上,20年期美國國債同期跌幅超過94.8%。就連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也未能幸免。

盡管黃金和白銀在歷史上被譽爲穩定的保值品,但mining和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導致供應量激增,進而降低了它們的價值。

Burnett解釋說:“宇宙中的黃金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據估計,僅在地球的海洋中就有價值約771萬億美元的黃金(約爲目前流通供應量的70倍)。”

“黃金的潛在流通供應量沒有嚴重的限制,隨着人類在开採和提取黃金方面的生產力不斷提高,黃金持有者的儲蓄將無止境地貶值。”

Burnett還補充道:“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傳統投資的回報率越來越低,BTC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BTC的'絕對稀缺性'使其成爲一種獨特的儲蓄工具,尤其是在一個競爭激烈、創新驅動的經濟中。”

Burnett指出,隨着BTC減半的臨近,BTC的供應膨脹將減少50%,這將減少拋售壓力,並有可能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同樣,Kraken的增長副總裁Matthew Howells-Barby也指出,BTC減半歷來會催化價格大幅上漲。在過去的減半事件之後,BTC價格通常會在一年內達到歷史新高。

Howells-Barby在接受採訪時表示:“BTC減半歷來是發現BTC新價格的啓動點。在過去三次減半事件後的一年內,BTC價格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使減半前一年的漲幅相形見絀。”

Howells-Barby進一步闡述說,現貨BTC ETF的湧入很可能加速了BTC的升值,其幅度超過了預期。因此,這爲封頂後的另一輪牛市周期奠定了基礎。

在當前的牛市中,BTC的價格預測在100000美元到120000美元之間。Cathie Wood等分析師的長期預測更爲樂觀,預計到2030年,BTC的價格將達到148萬美元。

因此,BTC作爲一種卓越的儲蓄工具的理由是令人信服的。

Howells-Barby總結道:“本輪BTC投資周期與以往相比,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投資者組合。”

“現貨BTC ETsF帶來了更多的機構資本,從理論上講,這應該會在更長的時間內減少BTC價格的波動。我仍然相信未來會經歷熊市,但上漲潛力更大。”

BTC的優勢在於其性能和基礎技術,它可以確保在2100萬個BTC上限之外,不會再有更多的BTC被創造出來

隨着BTC減半的臨近,這一點顯得尤爲重要,它凸顯了BTC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以及應對經濟不確定性的能力。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了解更多區塊鏈一线報道,與作者、讀者更深入探討、交流,歡迎添加小助手QQ: 3150128700, 進入[金色財經讀者交流群]。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本文作者: 區塊鏈騎士
打开金色財經App 閱讀全文 打开金色財經,閱讀體驗更佳 金色財經 > 區塊鏈騎士 > 報告:BTC減半後或將成爲最佳儲蓄工具 免責聲明: 金色財經作爲开放的資訊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金色財經平台立場無關,且不構成任何投資理財建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報告:BTC減半後或將成爲最佳儲蓄工具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6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