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mhole產品負責人:原生代幣傳輸是互操作性的未來
作者:Wormhole 基金會的產品負責人 Nikhil Suri,CoinDesk;編譯:鄧通,金色財經
執行跨鏈傳輸的能力對於構建多鏈的未來至關重要。 爲此,“包裝資產”作爲促進區塊鏈之間轉移的一種方式而出現,並從此成爲用戶和开發人員最先進的解決方案。
然而,包裝資產有嚴重的局限性。 互操作性協議一直在努力迭代更新的方法,以在區塊鏈之間“本地”轉移資產,以解決用戶和开發人員的擔憂。 新方法不僅簡化了开發,還增強了可用性,最終創建了一個更加用戶友好的 DeFi 環境。
打包資產的狀態
歷史上,創建打包資產一直是开發人員選擇的方法,用於將資產引入新的區塊鏈、擴大用戶群並從不同鏈上的獨特功能中受益。 包裝資產是代幣,代表不同區塊鏈上的另一個代幣,它們的價值與它們所代表的資產1:1掛鉤。
打包資產允許資產在原本不存在的網絡上使用,從而創造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全新範式。 例如,可以通過將比特幣(BTC)“包裝”爲 ERC-20 代幣將其引入以太坊區塊鏈,這使得比特幣持有者能夠在以太坊的 DeFi 生態系統中使用他們的代幣。
打包資產還使協議能夠以極低的門檻擴展到新的區塊鏈。 在單鏈上部署代幣的項目可以通過互操作性協議部署代幣的標准“包裝”表示,只需單擊按鈕即可擴展到任何新鏈。
然而,這種低門檻是一把雙刃劍。 由於互操作性協議代表項目部署打包資產,因此這些資產在不同的互操作性協議之間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用戶可以通過 Wormhole Token Bridge、Axelar Token Bridging 或 Arbitrum Native Bridge 將以太坊 (ETH) 從以太坊轉移到 Arbitrum,但每條路线都會產生不同的、不可替代的資產。 這會導致流動性分散、用戶體驗惡化和市場次優。
另一個缺點是代幣並不總是在跨鏈上表現一致或保留其高級功能,因爲包裝資產由創建它們的智能合約擁有。 這也會幹擾重要的管理功能,例如升級或所有權轉讓。
打包資產是 DeFi 最初擴展到多鏈生態系統的催化劑,並且將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隨着協議的成熟並變得更加復雜,迫切需要協調不同代幣部署的替代解決方案。
原生代幣傳輸:下一代方法
一種受到關注的新想法是原生代幣轉移。 這涉及協議將其規範代幣本地部署到多個區塊鏈並使用互操作層來促進鏈上傳輸。 與包裝資產相比,原生代幣轉移可確保項目在各種區塊鏈上保持其代幣的所有權、可升級性和可定制性。 這可以防止流動性碎片化,並意味着無論代幣轉移到哪條鏈,都可以保持其獨特的特性。
也許最好的新方法是原生燃燒和鑄造,其中涉及在源鏈上燃燒原生代幣並在目標鏈上鑄造等效的原生代幣。
以銷毀和鑄幣模型爲例,Circle 的跨鏈傳輸協議(CCTP),它通過本機銷毀和鑄幣安全地促進區塊鏈之間的 USDC 傳輸。 CCTP 使 Circle 能夠不再依賴打包的 USDC 表示形式,從而增強用戶友好性並減少 USDC 在整個加密生態系統中的碎片化。
跨鏈流動性網絡提供了另一種原生代幣轉移方法。 這些涉及做市商網絡或交換協議,該協議將接受源鏈上的本機代幣並在目標鏈上釋放本機代幣。 例如,想要將以太坊從 Abitrum 轉移到 Optimism 的用戶可以將其發送到 Arbitrum 上的流動性網絡,該網絡將路由到做市商,完成到 Optimism 上該用戶錢包的跨鏈轉移。
流動性網絡模型的一個流行例子是 Wombat 交易所,它使用一種新穎的協議來促進跨鏈穩定幣交換。 該模型對於無法按需鑄造和銷毀的代幣特別有用,例如以太坊或比特幣。 與此同時,由於涉及第三方,流動性網絡通常會收取更高的費用,並且一些路由機制可能會受到 MEV 的影響。
原生代幣傳輸模型將代幣傳輸過程與底層互操作協議解耦,從而爲項目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這使得構建者能夠配置高級驗證和設置閾值要求,並在不同的互操作性協議之間進行選擇。
邁向主要互操作性的一步
原生代幣傳輸框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演變; 它們是實現區塊鏈技術全部潛力的一步。 它們可以作爲長期解決方案,能夠與利用它們的協議一起發展。 借助打包資產,DeFi 協議能夠快速擴展到新的區塊鏈,但必須擔心代幣合約的鎖定、流動性碎片以及所有權和可升級性。
借助原生代幣傳輸框架,協議仍然可以從快速擴展中受益,同時專注於重要的事情:可配置的安全性並爲自己提供隨時間變化的能力。 隨着我們的前進,互操作性將繼續在塑造一個強大的、以用戶爲中心的 DeFi 空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爲項目提供主權來定義最適合他們的方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