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茶飄香,茶農採茶忙。如今冬茶採摘正忙,走進河源市紫金縣的茶山,茶香四溢,十幾名採茶工提着茶簍三五成群地穿梭在茶園中,一捻一挑中鮮葉便從茶樹枝頭落入腰間茶簍,搶抓農時採摘今年的最後一季茶——冬茶。
“我們的基地共種植了茶葉3000畝,每年的產值大概1500萬元,今年的氣候條件比較好,預計今年的產值可以達到2000萬元。”廣東農聯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忠煌說,連日來,茶農們搶抓冬茶的黃金採摘期,全力保障茶葉及時供應市場。
與獨立經營的茶企不同,廣東農聯惠農業有限公司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創新形式,整合了紫金當地六家農民合作社共同發展,形成從茶苗圃培育、茶葉種植管理、生產加工、技術服務、茶業研究、市場營銷、茶文化科普、旅遊觀光爲一體的茶葉產業鏈,實現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品牌”的統一。如今,六家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達到3000余畝,其中包括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建設的茶樹良種良法示範基地、有機生態茶園基地、紫金春甜桔基地等。
張忠煌表示,“抱團”的形式不僅讓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還節約了不少成本,形成更好的品牌合力。
此外,企業還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爲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和種植技術指導,以此帶動農戶增收致富。農戶參與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平均每戶年收入增長1.5萬元以上。另外,農戶還能從土地租賃、農產品銷售和入股分紅、農產品分銷中獲得額外收入。據統計,目前企業帶動農戶靈活就業700多戶,年吸納農戶靈活就業2萬人次以上;同時,每年多次爲農戶提供種養技術培訓,激發內生動力,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助力鄉村振興。
茶旅融合發展,茶產業轉型升級
紫金縣是河源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區。近年來,該縣將茶產業作爲主導產業來抓,推動“小茶葉”蝶變爲“大產業”,預計到2025年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可達10萬畝,總產量達5000噸,綜合產值超20億元。
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豐富的茶資源也爲茶旅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紫金縣積極鼓勵茶企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茶文化+”“綠色茶園+”“紅色+”產業,打造茶旅融合新路徑,助力紫金茶產業從生產領域向生活休闲領域過渡,延伸茶產業鏈條。2022年,紫金涉茶行業旅遊接待量超45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近4.5億元;今年五月中旬,紫金縣成功入選“多彩茶鄉——特色魅力茶鄉”。
以紫城鎮爲例,該鎮擁有500年黃花老茶樹、橫徑老茶園、永安古道等文化資源。隨着觀光農業的興起,該鎮充分整合文化資源,將文化輸出、茶葉種植、康養休闲旅遊等結合在一起,培育成爲鎮級茶文旅經濟新增長點。“我們全面加強現代生態茶園建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深度結合康養旅遊,打造紫城鎮蟬茶康養招牌。”紫城鎮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力爭用3年時間把紫城鎮打造成全市、全縣知名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展示中心和旅遊康養示範區。
近年來,紫金縣立足優越的生態環境,舉全縣之力打造茶產業,出台《紫金縣加快茶產業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紫金縣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獎勵辦法》等,全力支持茶產業發展。近五年來,紫金累計投入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近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近5億元,形成了“一縣一業”特色產業布局。如今,紫金擁有金萱、翠玉、雲南中小葉等近40個茶葉品種,茶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1.8萬畝增加到2022年的7萬畝,產值由2015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4億元,一片片小茶葉,造就紫金大產業。
在未來,紫金縣還將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爲契機,借助獨特的客家文化、豐富的紅色資源,不斷引導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與4個省級休闲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進行資源優勢有機整合,釋放更多茶旅發展新動能,引領茶產業轉型升級,擦亮“中國蟬茶之鄉”金字招牌。
記者:蔡肇宇 通訊員:紫金發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