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教鏈
距離比特幣產量減半還有大約10天。隔夜BTC(比特幣)摸到了7萬刀,但顯然尚不足以維持該高度,便復又跌落下來。目視盤面,一個震蕩收斂的楔形正在形成。上沿是,3/14 73.7k - 3/27 71k - 4/8 69k;下沿是,3/20 60.7k - 4/3 64k;上下沿收斂相交的位置,目視粗估大概就是在減半日(4/18)前後,高度68k上下。這是一個對稱楔形。技術分析告訴你,上升楔形變盤下跌,下降楔形變盤上漲,對稱楔形變盤可漲可跌。遂知技術分析之無用。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曾有讀者問教鏈:比特幣可以無限細分,因此它根本就是無限量的呀,一點兒都不稀缺。
教鏈試圖簡單解釋:比特幣總量上限只有2100萬枚。
但是,這個解釋並不充分。
完全可以反問:地球上的空氣也是總量有限的,爲什么空氣就不稀缺呢?
甚至,我們還可以設問:SHIB的總量僅有1000萬億枚,那么SHIB是不是也是稀缺的,甚至和比特幣的稀缺並無區別呢?
如果我們引用S2F(存量增量比)硬度模型,說,空氣可以大量循環產生,所以它的S2F很低,因此並不稀缺。
那么,BTC也可以通過手續費的形式循環再生產,是不是意味着使用讓比特幣變軟,而囤積不用才能讓比特幣變硬呢?
更進一步地,把這個模型套用到SHIB的頭上,我們會發現它的存量是100%,而增量是0,因爲它是一次性鑄造出來、投放市場的,那么豈不是SHIB(以及幾乎所有一次性鑄造的模因幣)的S2F硬度等於無窮大,遠超比特幣?
稀缺和總量有限真的可以劃等號嗎?看起來是值得懷疑的。
教鏈又想起來,上古時代,就有人如此質疑比特幣的價值而這樣說:如果我拉一泡屎,這世界上獨此一泡,那么是不是也很稀缺、很有價值呢?
而如果你試圖用經濟學上的可替代性來駁斥這個觀點,指出:別人也能拉出和這泡屎沒有區別的許多泡屎,所以這泡屎並不稀缺,也就沒有太大價值。
那么此質疑者就會反問:別人也可以輕易復制一份比特幣的代碼並制造出和比特幣沒有什么區別的數字貨幣出來(比如萊特幣、狗狗幣甚至BCH等),那么顯然,比特幣作爲數字貨幣的一種,一點兒都不稀缺,因爲就像那泡屎一樣,比特幣的性質,狗狗幣等山寨幣也都具備呀?
經過一系列的思辨,我們回到了最根本的概念問題:什么是稀缺(稀缺性)?
維基百科告訴我們:「稀缺性(英語:Scarcity),又稱爲稀少性、匱乏性,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個人或社會的資源供應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稀缺性的反面是豐富性、富裕性。」
「稀缺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的出現不取決於需求或資源本身的多少,而是兩者之間的比較。當資源少於需求,稀缺性便會出現。若以供需模型來分析,當一件商品價格爲零時,且供給量少於需求量,則該商品存在稀缺性的問題。換而言之,我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某一種東西時,表明了它供不應求。」
「由於稀缺性的存在,人們必須作出選擇,選取價值較高的選項,放棄價值較低的選項。在放棄了的選項中,擁有最高價值的一個,稱爲機會成本。在市場中,這成本就是價格。」
「存在稀缺性問題的商品,稱爲“經濟物品”。相反,沒有稀缺性問題的,則稱爲“免費物品”。」
很顯然,意思很明白:稀缺是相對的。總量有限不一定稀缺,還的看需求的多少。
但是,有網友說:任何人都可以买到他愿意买且支付得起的任意數量的比特幣。
看起來,稀缺的並不是比特幣,而是他的購买力。
於是問題進一步深入:什么是需求?
想要(主觀上有意愿),但买不起(客觀上做不到),是需求嗎?
至少在市場經濟的意義上,這種很難被視爲(有效的)需求。
市場上的商品生產者也不會爲买不起的人生產,因爲這樣只會招致破產。
所以到底什么是“供不應求”?一定得是想买且买得起的人數遠超有限的供應量可以滿足的人數,才叫做供不應求。
這樣看來,比特幣從來都不會供不應求。你能买得起多少,就能买到多少。因此比特幣並不稀缺。
正如最初的那位讀者所追問的:只要細分一下,比特幣不就變多了嗎?比如細分到聰(1億分之一BTC),那么總量就變成了2100萬億了。理論上,可以無限細分,就意味着比特幣總量可以是無窮大。
其實,比黃金好得多的可分性,這恰恰是比特幣的優點之一。
教鏈感受到了一絲絲“芝諾悖論”的味道。
在坐標軸上,從0到2100萬這個區間的長度是2100萬,而在[0, 2100萬]這個區間內,有無窮多個實數。
當我們談論比特幣總量2100萬時,談論的是區間長度有限。而這位讀者談論比特幣總量無限時,所談論的則是區間內有無窮多個實數存在。
詭譎之處恰在於此。邏輯謬誤悄然出現。
當我們談論商品的稀缺時,我們談論的是商品的供應量小於貨幣持有者手中的貨幣可購买的量。
作爲商品對立面的貨幣,當商品相對稀缺時,貨幣就過量了。反之,當商品豐饒時,貨幣就稀缺了。
因此,對於貨幣而言,數量較少就是稀缺。我們對於貨幣的需求,是無限的。
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則幹脆直接把稀缺性定義成了有限的潛在供應。他在2010年8月份的一篇帖子中這樣寫道:
「我認爲貨幣的傳統資格是基於一些假設的,那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競爭物都是稀缺的,具有內在價值自動引導的東西肯定會勝過那些沒有內在價值的東西。但是,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有內在價值的東西可以用作貨幣,只有稀缺性但沒有內在價值,我認爲人們仍然會接受。(我在這裏使用‘稀缺性’一詞僅表示有限的潛在供應。)」
顯然,這並不是經濟學中稀缺性的真正定義。或許你甚至可以說中本聰在偷換概念。(但是所有偉大的發明不都是從重新定義概念开始的嗎?比如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
經過上述一番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比特幣這種從未有過的全新事物,很多十分簡單的問題都變得無法簡單回答,而是應該反問概念的定義。
A: 比特幣稀缺嗎?
B: 什么是“稀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