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AI發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來源:元宇宙之心
預測總是很難的,尤其是在像人工智能這樣發展迅速的行業。不過,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人工智能在過去12個月中取得的進步,以及2024年的發展前景。
2023年無疑是人工智能的裏程碑之年,但恐懼和猜測往往佔據着頭條新聞。
01.人工智能“末日論”
2023年見證了人工智能末日論者的崛起,Eliezer Yudkowsky等網絡評論家因警告人工智能會給人類帶來生存風險而聲名鵲起。
科技行業的領袖們發表了一封備受矚目的公开信,讓這種悲觀氛圍更加濃重。公开信呼籲將最強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暫停6個月,以便專家們能夠評估風險並制定安全協議。
不管這些建議有什么好處,但讓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踩剎車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政治上能夠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但這樣做也不失爲一種战略失誤。
另外,即使是那些積極呼籲暫停的人好像也並不重視這一想法。籤署這封信的人,比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仍在不顧一切地推進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馬斯克的xAI公司开發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Grok就是最新的例子。
圍繞末日論的氣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有效利他主義”(EA)運動推動的,該運動在2023年獲得了公衆的廣泛關注。然而,盡管該運動資金雄厚,在權力機構中的影響力也不斷上升,但這幾年它的日子並不好過。
OpenAI的CEO奧特曼被EA附屬公司董事會解僱和重新聘用的無能行爲,以及EA與Crypto詐騙犯Sam Bankman-Fried的密切關系,都表明該運動並不總是像宣傳的那樣有效或利他。
也就是說,末日論的興衰並不取決於它與可疑的僞哲學之間的聯系。毫無疑問,許多人工智能風險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如何都應該認真對待。尤其是人工智能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可能是最令人擔憂的領域。
人工智能將促成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新型網絡战,還可能促使危險的生物和化學武器研發。此外,人工智能還將通過先進的宣傳和深度造假,把信息战推向新的前沿。
換句話說,隨着生物識別技術开始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曾經是好萊塢幻想的問題正在迅速變成現實。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機場开始普及,人工智能普遍用於執法部門,或許預示着大規模監控國家的到來。
Netflix世界末日新片《斷訊》描述了在全國性的神祕破壞技術面前社會的瓦解。藝術在模仿生活,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02.爭議不斷
未來一年的一個關鍵战場將是开放和封閉人工智能系統之間的較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OpenAI及其衍生產品Anthropic現在代表着封閉的黑盒模型,而Meta等公司則擁抱开放。監管將嚴重影響不透明的系統(如ChatGPT)或透明的系統(如Meta的LLaMa)最終盛行。
歐盟即將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暴露了政策制定者在平衡監管與創新之間所面臨的取舍。過度監管可能會鞏固硅谷科技巨頭的地位,但同時也傷害了初創企業和开源競爭者。
歐洲要想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自我創新,就必須培育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讓法國Mistral AI公司這樣的後起之秀能夠茁壯成長。相反,歐盟的相關立法也可能讓這些有前途的公司消失。
至於美國,總統拜登最近關於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大多推遲具體細節,但已制定的法規將於2024年實施,這肯定會動搖美國的人工智能政策格局。
圍繞一些問題(如偏見和歧視)的辯論可能會沿着可預見的黨派路线展开,但圍繞版權和知識產權的棘手問題更爲復雜。
《紐約時報》對OpenAI及其合作夥伴微軟提起了首個版權訴訟,這可能是一個具有开創性的案件。
該訴訟是關於使用該報紙的文章來訓練人工智能算法,《紐約時報》認爲這侵犯了版權。預計在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將會有一年的時間進行激烈的法律和監管角力。
另一個爭議將圍繞該行業日益增長的能源使用量而產生,因爲人工智能模型需要龐大的數據中心爲其提供動力,而這些數據中心需要消耗大量電力。
關於人工智能能源使用的爭論很可能與圍繞Crypto資產mining造成的環境損失的爭論密切相關。隨着對“計算”的競爭達到新的高度,這個問題的分歧只會越來越大。
03.未來展望
盡管存在這些爭議,但2024年仍將有望成爲理性和細致重新佔據人工智能政策中心位置的一年。
美國和歐洲仍然可以制定審慎的治理战略,在保護自由的同時確保人工智能的好處。但要做到這一點,領導人需要將討論建立在事實和證據之上,而不是毫無根據的情緒之上。
盲目的樂觀和嚴重的悲觀都會阻礙深思熟慮的解決方案。風險是巨大的,但可能性也是驚人的。2024年有望成爲社會應對人工智能這把雙刃劍的關鍵一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