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比特幣資訊網

銅仁市新型產融研究院帶您“品茶新境,探索燈韻”——後硐茶燈

銅仁市新型產融研究院,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這片土地自然風光別具一格,人文歷史也極爲豐富。爲了充分發揮融媒體中心的宣傳優勢,該研究院以科學性、精准性、前瞻性的視角,深度挖掘銅仁市的人文歷史,定期發布有關銅仁人文歷史的介紹,讓公衆能夠深刻感受到這片土地上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強大精神力量。本期,我們將爲您詳細介紹銅仁獨特的民俗文化——後硐茶燈。

後硐茶燈,源自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路鄉,是一種集美術、舞蹈、服飾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形式。它以嚴謹、穩重、理性的語言風格,展現了貴州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說起後硐茶燈,就不得不說起大路鄉的故事,位於松桃縣西北部的大路鎮,曾有“黔東門戶”之譽,是湘西工業圈與重慶都市圈的結合部。大路原來不叫大路,而是叫“河邊”,因爲當地有一條很寬的河,居住在河兩岸的老百姓就叫“河邊”。

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歷八月初五,鎮守黔中諸路的都司僉事戴福林接到來自應天府的聖旨,聖旨的內容是這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戴福林英勇無敵,釐奸剔弊,剿匪有功,治軍有方,特授驃騎大將軍之職。烏羅府川黔邊區河邊一帶匪患橫行,民不聊生。即令率部赴之鎮守,攻剿匪患,替天行道。欽此。”

戴副林接到聖旨的第三天,就踏上了去烏羅府河邊川黔邊區的徵程。來到川黔邊區河邊,他迅速剿滅了匪患,隨後爲暢通貿易,又自費組織人力修路,終於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時間就從密林深處打通了一條通往四川蘭橋的寬闊大道,人們就把這條川黔大道稱爲大路,後來就把“河邊”的地名改稱爲大路,因路是修到河岸邊的,又叫大路河。

《松桃戴氏家譜》是這樣記載戴福林的:“开通川黔大道,威聲遠播。”川黔大道成爲歷史上秀山縣的中靈、史目、梅江、蘭橋一帶與烏羅府的孟溪、乜江、大路、冷水一帶群衆往來的必經要道,活躍了邊區經濟,促進了貿易往來。

展开全文

後硐茶燈班在《上茶山》唱詞中,就有這樣兩句歌詞描述了當時戴家人挑茶葉到四川賣的情景:“正月打扮上茶山,二月挑茶過四川。”

戴福林還是茶燈祖師爺,據《戴氏族譜》記載,600多年前,戴氏入松始祖戴福林爲制茶藝人表示慶賀,而把採茶、制茶過程中男女歌舞戲耍匯編成一種民間文藝表演形式。由於白天上山採茶,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聚在一起一邊選茶一邊歌舞,“燈”就這樣伴隨着茶文化歌舞誕生了,“後硐茶燈”就這樣形成並一直傳承下來。

大路鄉後硐茶燈是集歌、舞、燈、戲、鑼鼓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爲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後硐茶燈一般是雙人表演,分醜角與旦角,因有“女不跳茶燈”之俗,旦角通常也由男性扮演。演員除醜角和旦角外,還有幫腔人員,人數從十多人到數十人不等,還有部分人握舉着一盞盞茶燈,站在表演區周圍,既照明,又防止個別觀衆幹擾演出,在遇到主演員需要幫腔時共同幫唱或搭白。伴奏樂器以打擊樂爲主,有鼓、鑼(分銅鑼、勾鑼)、鈸(分頭鈸、二鈸),具體打法有雞啄米、急急風、懶龍過江、雞拍翅、龍擺尾、鳳點頭等。

在長期的演出中茶燈藝術不斷的改進加工,它由原來的雙人表演,發展爲四人、六人、八人甚至更多人的群體表演。茶燈不管是雙人還是多人群體表演,都離不开它的藝術結構,即太平燈、壽元燈、架橋燈、送子燈、玩耍燈等多個種類。

後硐茶燈的演出分爲四個部分,包括“迎燈拜主”“开財門”“跳燈唱戲”和“化財送燈”。演員們扮演不同角色,通過歌舞表演向觀衆展現傳統民俗和故事情節。

由於後硐茶燈的音樂和表演形式都無法用文字來加以記載和傳承,所以幾百年來都只能靠表演者代代口耳相傳。19世紀後期,該村每個村民組都有茶燈隊,每逢春節都要“玩燈”,最遠去過重慶秀山,深受群衆喜愛。

如今,後硐茶燈藝術不再局限於民間傳統表演,而是積極融入旅遊業,使其在更廣的舞台上展示魅力。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爲後硐茶燈藝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它能夠吸引更多的觀衆和遊客。後硐茶燈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歷史記憶的體現。它帶領人們領略民間智慧、欣賞傳統藝術,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銅仁市新型產融研究院致力於推動本市旅遊產業的繁榮發展,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銅仁、來到銅仁,體驗這裏的美食和美景。爲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繼續發揮融媒體中心的宣傳優勢,向公衆發布更多有關銅仁特色民俗的介紹。我們堅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會有更多的人選擇來到銅仁,親身感受這裏獨特的風情民俗文化和魅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銅仁市新型產融研究院帶您“品茶新境,探索燈韻”——後硐茶燈

地址:https://www.globalstockvip.com/article/5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