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媒體報道,太極資本宣布推出PRINCE Token,爲香港首個面向專業投資者的房地產基金證券型通證發行(STO)。
本次STO爲首個證監會准許的基金通證化募資模式,募資規模目標約1億港元,募資所得將用作收購位於九龍區太子旅遊熱點的五個零售物業。如果該項目獲得監管批准,這些通證也將在交易平台HKbitEX上市,實現二級市場的交易。
如果是這兩年進入Web3行業的人可能對STO稍顯陌生,但這個2018年就开始被談及的概念,也走過了數年才來到今天的位置。
STO指證券型通證發行,全稱是Security Token Offer,是一種在合法合規監管的前提下進行的通證發行。
5年前被提出時在行業引起了不少關注,但受困於政策的不可控性和相關法律的不完備一直處於“准備”階段,而這次香港的房地產STO或許真正意義上爲行業打开了大門。
摩根大通在7月的一份報告中稱,香港房地產行業總市值爲1.1萬億港元,其總資產淨值爲3萬億元,這意味着如今的這1億STO僅僅是小試牛刀,如果得以採用和延續,香港房地產市場的STO總價值至少是千億級的規模。
當然,目前選擇房地產作爲STO的首次嘗試也是比較保守的做法,因爲房地產整體偏穩定,對於STO的通證來說不會有特別大的波動(排除極端事件發生),這在一定意義上符合監管者的述求,既要創新也要保證穩妥。
而如果房地產的STO得以實現和被普及,勢必會拓展到其他領域,這才是STO的魅力,因爲STO本質上扮演了兩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其一,作爲獲得監管認可的通證發行路徑,意味着有了一層保護,而不是無中生有的資產,也將獲得更多機構的關注和認可,這爲通證的真正普及奠定了基礎。
其二,STO扮演了鏈接現實世界中資產與數字資產的有效通道,如果單憑原生Token來發展Web3,始終不能有效匹配過去上千年人類所累積產生的資產,還需要一個通道來實現數字資產化,而RWA是形式和方向,STO才是策略。
雖然香港STO這條新聞似乎並未引起多大關注,但對於傳統金融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至少它證明了在香港同樣可以實現資產數字化,而這一大門已經打开。
盡管在新加坡會議上V神對香港政策的延續性表示懷疑,但正如香港立法會議員吳傑莊的回應所言,“香港的政策和法律不會朝令夕改,所有相關的策略和條例都是經過社會重大共識和完整程序,所以我能夠告訴Vitalik先生,香港的政策十分穩定。”
正所謂判斷一個人的品性,不是看他說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或許香港STO的這個動作足以證明其“品性”。
當我們在大談特談RWA時,不妨把視线拉回到STO這個既“古老”又“時髦”的單詞上,或許它會帶來更多有趣的東西,畢竟現實世界資產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